这两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远去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很多人不知道,这位一生都在和稻谷打交道的科学家和无锡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袁老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专研农业“芯片”稻种,无锡的稻米深加工与之关联密切,好“芯片”加上好的加工工艺,致力于国民粮食安全和米饭更“好吃”。
在无锡和袁老打过交道的不仅有农口领域的领导、高级农技专家,还有稻米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以及和他面对面交流的农口条线资深记者。念起和袁老对话的过往,至今感念这位伟大而朴实的科学家湖南口音里的亲切、随和,以及胸怀天下的视野和格局。
在教授眼中:他“很执着,也很可爱”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兴国和袁隆平有过多次交集,这两天听闻袁老离去,他在朋友圈晒了一张袁老为其亲自签名的自传书籍,这个2005年8月16日的签名照引发了一波追思。他们之间的相识源自同一片稻米地,袁老主要研究稻米种子,王教授主要研究稻米的深加工,包括榨油、加工方式的精细化方向等。
“他很执着,一生都在钻研稻米种子;他也很可爱,面对后辈一点都没有架子,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非常随和、幽默。”王兴国教授2005年以前就因为各自领域的研究存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深层合作和袁老有多重交集,王教授多次去海南三亚陪伴看望袁老,也多次去过湖南长沙袁老的家里。
“他认定的道路就会走下去,不会轻易改变主意,这是他为人做事的特质”。王教授和袁老的私交非常好,私下里袁老常常说自己形象气质特别像农民,“其实我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就学习英语,经常游泳和拉小提琴,内涵里也有很多西式洋气的技能呢!”在袁老80岁生日的时候,有个朋友送了张袁隆平的超写实画像给他,袁老一看,“头发都白了,我有这么老了吗?”一回头又夸赞这位朋友的细心妥帖。
在生活方面,袁老很朴素,也很念旧,比如他非常喜欢自家小区附近的一家理发店,一边理发一边侃大山,理发店的年轻女技师每次为袁老理完发,袁老总是给一张“毛爷爷”叮嘱其不要找钱,发型感觉清爽利落就好,这家店平时生意并不太好,但店老板和技师为了等袁老定期光顾,也不愿意搬迁到别的地方去,这一等就是十几年!
袁老一辈子都在钻研稻米,“有人说杂交水稻不太好吃,那你们就在加工方向上多花点心思,把米弄好吃点!”袁老曾对王教授说。据了解,育种、加工等都会对稻米的营养内容物质和口味口感产生影响,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在稻米的下游产业研究方向上,目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记者眼中:他“气场强大,自带流量”
“即便当年农业并没有高光,袁老一出现,他的光芒盖过了很多衣冠楚楚的洋学者……”第一次面对面采访袁隆平院士,当年江南晚报的年轻记者陶天成就感受到这位农业领域的院士“气场强大,自带流量”。
2010年6月下旬,无锡承办了上海世博会科技创新和城市未来高峰论坛,是上海世博会的高峰论坛之一,袁隆平院士是受邀的嘉宾之一。世博会邀请的嘉宾名单中,科技界的大咖居多,在发展高科技的大时代背景下,农业还是有点“落寞”的,是袁隆平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农业研究的流量。当年在世博会中国馆内,水稻的标本被放在展馆的重要位置,稻米的样品和陈列方式,都很像“精神图腾”。
陶天成作为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世博会采访小组成员,参与了一场重量级嘉宾访谈——袁隆平院士和一位澳大利亚籍诺贝尔奖获得者同台对话,研究水稻的农业专家和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的世界级专家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侃侃而谈。对于年轻记者来说,这是第一次与大神面对面的机会,是职业生涯中的珍贵经历,“袁老神态表情丰富,非常朴素,湖南腔调的普通话现场听起来很有趣,聊了不少知识分子对田园牧歌的追求;另一位学者衣冠楚楚,气质一流,两人的风格反差其实较大,但至今还清楚记得,现场媒体记者们对袁隆平院士的关注更多一些。” (晚报记者 陶洁)
送别袁隆平
5月24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人们来到这里,与袁隆平告别。
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铭德厅开始。
铭德厅门口,挽联写着:功著神州音容宛在,名垂青史恩泽长存。
哀乐低回。袁隆平躺在鲜花翠柏中,面容安详。阳光透过天花板的玻璃洒落在他身上。他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袁隆平的遗孀邓则一袭黑衣,坐在轮椅上。她的头微微侧着,没有朝着遗体的方向,右手紧紧握住左手,放在大腿上。她的左手戴着一枚戒指。
10时15分,铭德厅内开始默哀。
吴俊穿着一件衬衣,站在默哀人群中,衬衣是袁隆平送给他的礼物。这位“80后”是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也是袁隆平的弟子。
袁隆平的助理辛业芸,眼圈泛红,始终沉默地看着邓则的方向,面露担忧。
人们面朝遗体,从右至左绕灵一周,与邓则等家属握手,一些人缓缓说出“多保重”。邓则反复说着“谢谢”。
不久后,孩子们推着轮椅,陪着邓则来到遗体正前方。邓则突然站起身来,快步走到袁隆平遗体前,跪在地上,埋头哭泣。
铭德厅外,长沙明阳山仿佛被人潮淹没。拥挤的人群中,许多人看不清面容,一眼望去,只能见到一朵朵明黄和雪白的菊花——人们把手中的鲜花举过头顶。
江苏的母女张秀华、王宇辰,结束深圳的旅程专程赶来。“90后”王宇辰说:“我想和妈妈一起,来向袁爷爷道别。”
前往殡仪馆的柏油路被人群挤满。
年轻的外卖骑手,骑着摩托车缓慢穿行。外卖箱里,有满满一箱金色稻穗。下单的人来自广东、福建、重庆……
许多人前往摆放袁隆平遗像的明阳厅。人山人海,却格外静默。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说:“袁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袁老一直相信,我们会把杂交水稻事业好好干下去。我想,他是放心的。”
这一天,长沙气温23℃。科研工作者说,这是适宜杂交水稻生长的温度。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