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乐龄·悦苑

“银发网红”在逆袭

老年人上网也要防沉迷

  “银发网红”喻泽琴

  爱吃火锅、甜食,也爱喝可乐、啤酒,来自四川成都的百岁奶奶喻泽琴因为耿直可爱的性格,在短视频平台俘获了百万粉丝。她爽朗的笑声更是感染了很多人,“奶奶的晚年活出了所有人羡慕的模样”“这是全网年纪最大的网红小姐姐”“看哭了,想起自己的外婆”……

  近几年,在B站、抖音、快手、全民K歌等新媒体平台涌现了“北海爷爷”“罗姑婆”“金香奶奶”“敏慈不老”等一大批老年网红,既分享人生故事,也输出热辣观点,既引领时尚潮流,也展示传统文化,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偶像”。

  然而,大量老年人在网上冲浪,沉迷于网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越来越引发关注。

  老年用户活跃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0年3月和6月前后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仅仅3个月,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就从6.7%上升到10.3%,有超过3600万的老年人是在疫情期间的3个月内开始上网的。当疫情迫使他们必须借助数字媒体来安排衣食住行的时候,很多老年人也迅速做出改变并积极适应。截至2020年6月,中国60岁以上的网民已接近1亿(9700万),这意味着中国2.5亿老年人中有38.8%的人已经上网。我国60岁以上老人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间高达64.8分钟。

  如今在各类App中,都不乏活跃着的老年用户。课题组在2018年针对全国58个城市956个家庭3051个祖孙三代样本(其中祖代样本为1399个)的调查数据显示,仅以微信这一项应用而言,常人眼中的老年“青铜”,不少已经悄然化身为微信世界的“王者”。调研发现,已经有一半老年人(49.6%)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是1.37小时,平均会用的功能有11.47项,平均好友数量是104.28个,37%的老年人每天会多次查看朋友圈,他们对微信的使用深度与广度打破了“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刻板印象。

  对于老年人而言,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重构了其闲暇的社会生活。相关调查也显示,在老年用户超过千万的10项应用中,前2项是社交App(微信、QQ),另外是视频App(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其余分别是工具类、购物类、新闻类应用。

  老年人上网也要“防沉迷”

  聊微信、玩游戏、看短视频、刷朋友圈点赞留言……愈来愈多的老年人喜欢上了智能手机。他们大规模地“触网”,其中还不乏成瘾者,沉迷于网络,与现实脱节。

  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社交和购物都可以从几寸大的手机上完成,互联网带给老人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让一些老人重度依赖网络,他们每天除了基本生活之外,把时间全部消耗在网上。

  然而“能”上网并不意味着“会”上网,从传统信息平台切换到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平台,老年人难免会晕头转向。从表面上看,老年人的生活似乎因为网络而充实起来,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但是老年人对虚假信息缺乏辨别力。社交的缺乏、情感的落寞,加上对健康的焦虑,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信息影响。

  一位六旬女粉丝被短视频平台的“假靳东”欺骗感情而离家出走的新闻让网友唏嘘不已。部分老年人沉迷于网络小说、短视频或游戏不能自拔,成为不折不扣的网瘾“老年”;“食醋能洁白牙齿”“多吃辣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戒烟之后身体更坏”……在各种“震惊体”和养生类文章面前,老年人往往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还有些老年人平时省吃俭用,却在网络中被虚假投资利诱、被仿冒亲友诈骗。

  “无根据的事例、不科学的结论、粗糙的剪辑画面”,这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文章、视频为何能得到“银发族”的青睐?仔细推究,当面临海量信息时,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思维定式和生活经历所限,表现出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也较为有限。

  老年人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如此严重,和在现实生活中无人关照,易感孤独,缺乏现实寄托有关。网络填补了部分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成为了他们的情感寄托,有网友评论:“这种原理就跟某些人打着卖老年保健品幌子骗老人的钱一样,老人也不至于不知道那些药没吹的那么好,只不过是想被关心罢了。”

  然而据了解,相对于农村留守老年人容易在网络上迷失自我,城市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稍高,媒介素养也相应提高。课题组在城市家庭入户调查时,向受访者展示了8条典型的网络谣言,结果显示,老年人能够识别其中4.01条,中年人能够识别其中的4.11条,年轻人能够识别其中的4.67条。

  有研究显示,老人控制情绪的能力随着大脑皮层控制的减弱而减弱,与孩子大脑皮层情况相似。在互联网面前,老人和孩子的自制力几乎一致,因而老年人上网也要“防沉迷”。相关手机软件应在使用时长、用眼健康、视频内容等方面加以调整来保护老年人,达到防沉迷的目的。

  帮助老年人理性上网的功夫不仅在网上,还在网下。儿女和家人应该多花时间和心思,来满足老人沟通、陪伴的需要,合理引导老人的上网行为并为他们提供更多替代性选择,让他们有动力放下手机,回归现实生活。

  (央广网、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