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西漳又现“蚕宝宝”

  最近,位于西漳公园内的省级文保单位西漳蚕种场,又开始重现采桑养蚕、抽丝结茧的熟悉场景。一群热爱农耕文化、蚕桑文化的文化志愿者在这里支起蚕架,架起蚕匾,孵起蚁蚕,重操养蚕老行当。无锡地区濒临绝迹的养蚕技艺的传承有了一个好的平台。

  “让养蚕文化在实物上寄托,在故事中传播,在行动上传承。”这批“蚕娘子”的负责人周天文介绍说,如今这里有约200平方米的蚕桑养殖体验区、40亩的桑田,再配以上下两层660平方米的西漳蚕桑博物馆,一起构成了弘扬蚕桑文化的第一线。他们不定期与周边学校联合组织各类蚕桑文化公益科普活动,与各类艺术展馆共同举行蚕桑主题的展会。来此的市民游客均可获赠一份“蚕宝宝饲养手册”,在手册里详细地列出了喂养、桑叶保管、上山、养蚕配件使用介绍、蚕卵、幼虫(蚕宝宝)、蛹期、蛾期等常识。

  走进名为“西室”的蚕桑养殖体验馆,可以看到里面设有蚕匾、折簇、草龙、蚕筷等物,从蚕卵孵化到蚕蛹抽丝,生动地展示了“一条蚕”所要经历的一生。“周末有上百人次参观,还有很多预约参观。”周天文说,为了更好地呈现江南蚕桑文化,今年4月份她和另外一批热爱蚕桑文化的志愿者接手了这里,并对展馆布局作出微调,扩大了养蚕馆体验范围,养殖约10万只蚕宝宝,还聘请了省蚕桑研究所的专家专职养蚕宝宝。加上西漳公园配套种植有40亩的桑园,游客过来游玩时不仅能看见一龄到五龄的蚕宝宝,还能亲自体验采桑、养蚕乐趣。

  西漳蚕种场是苏南地区最后一个蚕种场,曾经,其为无锡最大的蚕种场,一路见证了蚕桑业从传统家庭养蚕、作坊养蚕到养蚕走上工业化发展的过程。2008年,西漳蚕种场旧址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工业遗产。2019年,它被确认为省级文保单位。(黄振/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