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原市民张女士致电记者倾诉自己的烦恼:因为要上班,她的孩子就由婆婆照看,但是老人的一些行为她无法认同,比如给孩子吃零食、喝饮料等。其实,像张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孩子谁来带、怎样带?这个问题是时下很多年轻父母的心头病。记者走访了多个有这样困惑的家庭,也采访了一些从困惑中成功走出的家庭,听听他们的故事。
“科学教育”遇到“经验之谈”
张女士是一名建筑工程设计师,丈夫是一名大学英语老师。2018年两人结婚,一年多以后生下了可爱的儿子可可。
张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出生后,父母来太原照顾了自己1个月,随后就回老家了,接下来孩子就由自己和婆婆共同照看。“我婆婆性格非常豪爽,人也很好相处,但是由于承受了多年的艰苦生活,导致婆婆不想让自己的孙子受一点苦。只要是孩子想要的,不管适不适合,应不应该都会去买。4个月刚能喂辅食,婆婆总会将食物嚼碎了再喂给孩子,我委婉地说过好几次,这样会将大人身体的细菌感染给孩子,但婆婆却说自己的儿子小时候就是这么喂大的,我因此特意去买了食物破壁机,但是婆婆却以麻烦为理由,继续嚼碎了喂孩子。孩子大点儿了,婆婆就开始溺爱,只要孩子哭闹,就会无条件地满足各种需求。现在,孩子吃糖、吃零食、喝饮料几乎没有节制。为此,丈夫也说过,这样对孩子的身体不好。婆婆却说,做这些小零食不是给孩子吃的是给谁吃的,你小时候倒是想吃还没有呢,就算有,我也没有富余的钱。现在我经济条件好了,为啥就不能给我孙子吃?”
张女士无奈地说,现在儿子只要一哭,就啥愿望都能满足。哭,成了孩子威胁大人最好用的手段,现在就盼着早日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然后尽量自己带孩子。
采访中,张女士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当“科学教育”遇到老人的“经验之谈”,就像秀才遇上兵,分分钟就会败下阵来。
太原市民陈先生说:“总能听到老人说,你小时候我就这样带大的,你不是长得挺好?当你跟老人说,小孩子不能捂,容易出汗生病,老人却跟你说,孩子体弱怕凉,穿少了才会感冒;当你跟老人说,小孩子不能惯,要让他学会自立,老人却说,孩子这么小,话都说不清,长大了自然就自理了;当你觉得孩子不能只满足物质要求,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老人又会说,我们年纪大了,把孩子看好,不让他磕着碰着,吃饱睡好就不错了,至于怎么教育,那是你们的事。可是你刚站出来教育孩子两句,他们又会一把将孩子搂在怀里,跟你瞪起眼睛发火。”
这种跟老人之间的矛盾总会让一些新手爸妈产生深深的无力感,甚至会怀疑孩子交给老人来带到底对不对?
老人看孩子,父母最放心
采访时,很多年轻的父母都表示,将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是最放心的。
首先,很多老人是退休赋闲在家,将孩子交给他们,他们的使命感会油然而生,那种无用的失落感也会瞬间消失,心情也会瞬间好起来。太原市民孙女士说,之前自己的父母双双退休后,总会因为小事互相嫌弃吵架。自从帮自己看孩子之后,两个人忙着照顾孩子,根本没时间吵架,“外婆看孩子,外公做饭,外公带孙子下楼遛弯,外婆收拾家务,不但配合默契,还相互体谅”。
其次,除了父母之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孩子最亲的人。俗话说,隔代亲,亲上加亲,这话一点儿没有错,而且老人带孩子一心一意,这让年轻的父母也可以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太原市民李先生就非常羡慕自己的同事,自己的父母在外地,无法为自己带孩子,只好请保姆,不但每个月要支付高额的保姆费用,还担心孩子跟保姆相处是否融洽,为此还在家里的各个角落都安装了摄像头,不但要照顾保姆的情绪,还要应对保姆随时提出的辞职请求。用李先生的话说,每天上班心却在家,可以说身体和精神双重疲惫。
老人在看孩子的同时也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满足,照看孙子,帮助儿女照顾家就是父母眼中的天伦之乐。采访中,很多老人都说,看孩子虽然辛苦,责任也大,但是每当自己做好饭,等着孩子们下班回来,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孙子在一旁绕膝玩耍,就感到很幸福。
沟通得当才能达成共识
如何与老人沟通不让老人生气?如何让老人也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育儿方式?太原市幼儿师范教育学校的陈书平老师说,对待老人要学会“哄”。
陈书平说,老人只是年龄大了,他们的思想与时代有些脱节,可能跟不上社会的脚步,但是,老人绝对不是老古董,也不是老顽固,只要方法得当,跟他们达成共识并不是件难事。
带过孩子的人都会有共同的体验,照顾小孩子很消耗精力,因为孩子们的精力充沛,又对世界充满好奇,所以照顾他们就要做到眼到、手到、腿到。别说老年人,就算是年轻人,陪孩子一天都会累到筋疲力尽,腰酸背疼。忙碌了一天,好不容易盼着孩子的爸妈回家能减轻一些自己的劳动,但是却发现孩子的爸妈不但不知感恩,还处处指责,老人当然会没好气地怼回去。
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先安慰老人,称赞老人,夸他们将孩子带得健康活泼,这样老人心情就会感到愉悦,儿女的夸赞,是对老人自我价值的肯定。都说年龄大的人像老小孩,他们的心理脆弱,需要肯定,夸赞一定是最好的沟通开始。等老人情绪好了,身体的疲倦也缓解一些,再用商量的语气跟老人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样对于老人来说,接受度就会更高一些。
“我们父母那一代人的经历和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多数老人将孩子的物质条件放在了第一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因为孩子的教育,当下就给老人一个下马威,会让老人的自尊心受挫,也会让他们感觉损失了颜面。他们当然就会搬出自己是父母的身份来压制你,甚至跟你瞪眼睛。”陈书平说,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事后将孩子带到老人不在的地方,进行二次教育,态度要严厉,让孩子知道,即便有爷爷奶奶撑腰,做错了事也是要承担后果的。同时告诉孩子,爷爷奶奶是爱你的,但是有些做法是不对的,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才是当务之急。
陈书平说,带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老人帮忙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因此,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同时,鼓励老人拓展视野,寻找健康、有乐趣的生活方式,当老人视野开阔了,格局变大了,理解年轻人的科学育儿观就更容易一些。(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