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湖区残联始终心系残疾人,着力党建带助残伸展“创新之翼”、聚力“残疾人之家”共建幸福港湾、倾力无障碍改造浇灌幸福之花、助力残疾人就业拓宽增收之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区的前列。
“扶带结合抬升民生标线,创优融合提高幸福指数”,滨湖区残联理事长陈旭轮表示,区残联将进一步机制体制创新,出实招、用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充满爱心、满腔热情为残疾人提供好制度保障、政策扶持、载体建设、服务升级,构建起残疾人幸福生活的“滨湖样本”,全力助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党建带助残
伸展“创新之翼”
滨湖区残疾人工作始终秉持“党建引领、创新开路、实干助残”的工作思路,持续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构建一体化党建助残体系,深入推进“践行初心使命、争创‘五个表率’”,整体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逐渐形成以党建带残建、以残建促和谐、以和谐助发展的党建新格局。
着力构建“一元多核、牵手共建”工作机制,与区审计局等34个部门机构党组织成为共建联盟,呈现“头雁带动雁阵齐飞”的良好局面。在做优“党员助残先锋岗”的基础上,打造“有组织”“有计划”“有标识”“有活动”“有成效”五有常态化党建助残品牌,建成10个市级党建助残示范点,每月服务残疾人1000余人次。
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开路、盘活资源解决问题,帮助解决了一批残疾人最急、最愁、最难、最盼的民生实事,塑造了滨湖党建为残服务特色模式独有品牌。区残联党支部连续三年获得“年度滨湖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并获得了“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江苏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市区”等荣誉,首创为持证残疾人及精神残疾人家属提供综合商业保险的三方机制做法被全省推广,试水“教育康复中心”教康融合新模式开创了全国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领域的先河,建成全省首个区级残疾人就业服务专业化平台——圆梦就业中心,试行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为全市推进社区康复试点提供样本,诞生市内首支残疾人飞镖队并包揽省级飞镖赛事项目冠亚军。
聚力“残疾人之家”共建幸福港湾
当前,320名残疾人在20个残疾人之家享受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服务。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立足“残疾人之家”,滨湖区残联动员教师、医生、党员、企业家等成为残疾人之家的服务成员,组织专业化人员队伍化解动能不足、功能不全现状,助力残健深度共享、社会融合助残。
一是引进校园师生情愫,为残疾人养心育智出力。“联姻”区教育局,在全省首创校园志愿团队全面结对残疾人之家,每月在残疾人之家开展一次师生与残疾人的“阳光使者”助残交流互动。
二是引育卫健医务团队,为残疾人保健康复护航。依托医疗机构,与滨湖区中医院签订康复服务协议,建立“送康上门”品牌,为全区残疾人之家上门提供专业医疗服务,受惠群体超500人。
三是引入关联红色基因,为残疾人共享生活铺路。推动残疾人之家属地社区党组织结对建立“党员助残先锋岗”,因地制宜建成10个市级党建助残示范点,持续扩大红色助残聚核效应。
四是引荐爱心企业家联盟,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架桥。2019年在省内率先实现各板块残疾人之家“企业家助残联盟”的全覆盖,113家企业七个联盟每年组织为残服务活动不少于50场次,真正使残疾人之家成为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家门口“助残综合体”,帮助滨湖残疾人架设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梦想的“桥梁”。
倾力无障碍改造
浇灌幸福之花
家住荣巷街道龙山社区桃源人家的陶女士,与母亲共同居住。由于她肢体一级残疾,如厕后的卫生清洁问题尴尬又无法避免。区残联走访中了解情况后,通过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将原有木质马桶盖换成智能马桶盖,具备加热,冲洗,烘干等功能,只需轻轻一按即可操作,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近年来,滨湖区残联每年常态化为45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改造,累计改造残疾人家庭387户。实施残疾人康复体育进家庭项目,激发残疾人“在运动中康复、在康复中运动”。今年6月底已完成5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50户残疾人体育康复进家庭的入户走访工作。实施四期“家电进家庭”项目,为一二级残疾人发放实用家电5007台次,项目总受益人数达2522人。投入130万元实施区级“共情润心”微公益助残服务项目,培育和发展25个助残服务优质项目,其中12个项目入选市残联公益创投项目,受益群体超1000人次。
助力残疾人就业
拓宽增收之路
在蠡桥残疾人之家,滨湖区残联将福利企业的生产车间搬入残疾人之家,真正实现了残疾居民“家门口就业”。企业和残疾职工签订劳动协议,交纳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支付工资。目前这里有10名残疾人。这种企业外接福利车间的做法在整个城区都是首家。这里接收的原本都是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并需要家人照顾的困难残疾人,如今他们成了家庭收入的贡献者。
滨湖区残联坚持按照推荐安置残疾人就业为目的、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手段的原则,以缴促安置,以奖促扩面,稳步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截至目前,全区城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中按比例就业人数829人。
滨湖区残联扎实做好调查研究,为残疾人量身定制“区块化”项目,通过成立区级辅助性就业产品调配中心、发展残疾人农业合作社、开办残疾人汽车生活馆、建立企业家助残联盟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深入推进辅助性就业工作,实现残疾人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残疾人由社会资源的消耗者转变为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滨湖区残联还定期组织盲人参加省市级残疾人盲人按摩培训,经常性开展盲人按摩比赛,以赛促学。全区有近10家盲人按摩机构,为40名盲人解决了就业难题、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聘请专业人士打造残疾人培训师资库,根据各类残疾人的特点制定与之对应的培训课程和培训计划,实现精准培训,减少现实培训与成功就业之间的 “磨合间隙”。(孙怡、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