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入选名单正式公布,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魏宁教授入选无锡市“太湖创新领军人才”和江苏省“双创人才”(高校创新类)。魏宁教授是江南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长期从事微纳米力学中传热性质学相关的研究,发表SCI论文70余篇,研究结果获得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Geim教授在内的中外著名学者、专家的认可。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不容小觑,近期他和团队在研究中收获意外之喜:创出了一套热传导性能检测新方法。
遇难题换思路,他与团队创出检测新方法
微纳米力学、热传导都是魏宁的研究方向。他介绍,生活中无论是壁虎飞檐走壁还是荷叶自清洁,都和表面微纳米结构有关,从这些大自然的神奇获取灵感,有助于科技进步。而半导体技术飞速发展,器件尺度达到微米、纳米级别,散热成了影响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界面热阻则是影响散热的关键因素。魏宁一直以来致力于优化降低界面的热阻,“这一方向我研究了约有10年,有了一定积累。”
2020年10月,他与团队正在做“器件微纳尺度传热传质性质的系统研究”课题,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便是优化降低界面热阻。怎么降低界面热阻?“工业中一个主要方法是在界面涂上导热硅胶,帮助散热。”魏宁解释。但在实际操作和实验过程中他和团队却遇到了一道难题:做高分子材料能否提高界面热传导性能的实验时,做了10多组实验却发现每次实验测量结果的误差都很大。“我经常以解决问题作为研究的最终目的,遇到难题习惯换个角度来思考。”经过一个多月探索,他找到了热传导实验结果误差大的原因:“我们发现误差大和实验样品界面高分子涂层中的气泡有关。实验品高分子涂层涂的效果好,界面几乎没有气泡,热阻就比较低,加工工艺不好,界面气泡多,界面热阻值就比较大。”
有了这一发现后,魏宁和团队于去年12月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通过测量界面热阻值判断复合材料界面黏附效果,实现了产品无损检测。“原本产品检测只能抽样有损检测。我们的方法十分便捷,且能做到全面检测且没有损耗。”魏宁直言,不经意间创出的无损检测法是他们课题开始研究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他和团队探索出的这一检测方法已经被很多同行学者接受。
科学与生活相结合,小朋友了解“大”理论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育人是魏宁的重要工作。他把“有难度”和“较容易”的任务搭配起来分配给学生,“高低搭配”的教育方法效果很显著。“当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没有思路时,可以先解决简单问题保持工作进展,不仅保持他们的科研热情,还能从简单问题中获得灵感继而解决复杂问题。我的博士生基本第一年就能达到毕业要求,往后的时间里他们就有充足时间完成更具挑战性的科研项目。”魏宁说。
众多科研工作者注重“科”而疏于“普”,魏宁不仅指导博士生的科学研究,还关注、参与幼儿科学启蒙。他说:“我从小对科学现象很感兴趣,直到现在也一直关注科普内容。看到有些人做着错误的科普却没人纠正,很可能影响孩子一生,我就想用孩子们能接受、有趣的方式准确讲解科学知识。”魏宁在为小朋友们解释科学现象、理论时,常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理解的例子解释。在为小朋友们解释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时,他用动画片《千与千寻》小白龙不让千寻回头的桥段引入解释:“这儿有个跑得特别快的小朋友,快到什么程度呢?当你去看他时知道在哪里,却不知道他往哪里跑、跑多快。当你知道他往哪儿跑时,你又不知道他在哪里。”
纠正科普中的错误讲解,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让孩子们理解相关的原理、概念,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提升做题技巧,是魏宁开展科普工作的动力。他为小朋友讲数学相关概念时会从数学的起源讲起,帮助他们充分理解概念。魏宁说:“现在家长更注重炫技类的培训,其实科普培训更重要。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更要正确了解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如果充分理解了概念就不会犯除数、分母是0这类低级错误了。看上去高深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知识不一定要等到中学、大学再去学。”
(陈春贤 见习记者 吕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