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剪刀是Tony,放下剪刀能“托你”。在锡山区安镇,有一个70多人的先锋义剪志愿服务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夫妻档、姐妹档,职业有老师、工人、老板、学生等,自从去年9月5日注册成立志愿服务组织以来,每周都组织社区公益理发活动,平时则不定期参加各类防疫值勤、排查登记、环保活动等。
社区“夕阳红”翘首期盼志愿理发师
9月5日清晨7点,因为疫情反复暂停服务一个多月的“先锋义剪屋”重新开放。山韵佳苑A区门口的一片沿马路的空地上,50多名老人已经急切地守在门前等待理发师们“排队叫号”,打理一个多月来略显凌乱的头发。
高龄银发族是义剪屋的服务对象。一位90多岁的阿婆清晨6点多就来门口守着了,平时腿脚不太利索的老太不太出门,但非常喜欢理发,老人说,有时一个月下来头发也没长多少,但就是喜欢和理发师们聊上几句,分享几句家里子女孙辈开心的事,队员都是笑眯眯的,热情得不得了。
当天参与理发的队员有十多人,他们的手艺都是专门在培训机构学习过的,中间有好几名资深队员原本就有理发的基础。比如73岁的中学退休老师马海,年轻时就在自己工作的学校办过理发室,为老师们义务理发了十几年。
上午9时,上肢残疾的徐老伯也来预约理发了,“我的头皮痒得难受了!”爽利地理完发,徐老伯还接受了另一名队员倪女士的专业采耳。
山韵佳苑是个大型安置房社区,居住了不少因老年痴呆、中风、重度残疾而无法外出的老人。对于这些特殊家庭的老人,队员们建好了地址电话档案,和他们的家人电话沟通后上门服务,每次还为他们带点伴手礼,比如月饼和土鸡蛋礼盒。5日中午前,在忙完社区广场上的100多个预约单后,几名骨干队员分别上门,为这些老人理发。在84岁的失明老人许阿婆家里,老人格外欢喜,“把我耳后铲高一点,铲铲清爽!”一连说了几遍。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老人“比较爱美”,以前都要一路搀扶出去理发,非常不方便。现在队员能上门,还特别客气,母亲心情特别好。每个理发日,老人都充满期待。
队长李新平告诉记者,义剪队已经为6000多人次的老人理发。团队总人数有70余人。5日上午,记者看到,有两家敬老院的院长专门上门赠送锦旗,感谢团队长期的助老爱心行动。
百变“志愿红”样样都在行
这个志愿队的队员们都生活在安镇,“以前大部分队员之间彼此并不认识,去年疫情的时候,大家一起争做社区志愿者时彼此投缘,聚在一起开展了一些自发的社区志愿活动。”组长李新平和爱人是其中的夫妻档志愿者,组织参加了多次志愿服务行动。
先锋义剪志愿服务队是正式注册登记过的志愿组织,“先锋”之名来自于不少队员所在的查桥先锋社区,也意味着行动保持正能量的目标和初心。去年疫情期间,除了主动慰问社区失独、失能、失智老人、退伍老兵等,队员们还经常乐此不疲地捡垃圾、帮助社区电话排查疫区信息以及负责转运隔离人员,还开车外出勘察搭建临时设施,以及防疫消杀、培训医学知识,被当地社区干部戏称是“百变超人”。
在今年7月中旬河南郑州的特大洪灾中,义剪队队员彭德英、张颖、孙小青放下了理发剪子,第一时间参与了救援行动。在此之前,她们都参加过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包括专业绳索援救、院前伤口包扎、担架、水上搜救训练以及被救人员心理安抚课程等。
“那一周时间,我们几个主要是驾驶冲锋舟,负责村民的搜救转移。”彭德英回忆那次行动,“天气很热,水里很凉,水深处驾驶舟船,水浅处只能推着小舟前行,再一个个扶着转移人员上去。一天下来,在水里要泡上十几个小时。”在救援行动中,队员们无暇顾及个人辛苦,一个个晒得黝黑。由于大部分时间在野外和舟车劳顿中,女性队员为了防止不方便的“如厕”,一个个互相监督少吃流食和少喝水,只为了保证救援尽早完成。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这个志愿组织虽然“年轻”,却是当地最能干的“志愿红”。穿上红马甲的他们,为社区和城市守护善良、点燃希望。
(晚报记者 陶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