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双双 文 |
《何以为家:凡·高的寻家之旅》是由被英国女王誉为“凡·高侦探”的马丁·贝利创作的。马丁·贝利一直在研究凡·高。本书是他所著“凡·高三部曲”之一,也是“焦点艺术系列丛书”继《我有一片星空》后又一本关于凡·高的传记佳作。
凡·高有着躁动不安的灵魂,一生都在四处奔波。本书以“家”为线索,以居住地和时间先后为顺序,研究了住所对凡·高绘画的影响,讲述他作为一名画家在东奔西走中成长的故事。
该书告诉读者,仅有两处地方可以真正被称为凡·高的家,并且他也只在那两处待了相当短的时间。一处是位于荷兰海牙的简陋屋子,另一处便是位于法国阿尔勒的黄房子,在那里他以主人的身份与保罗·高更同住。除此,凡·高一直是一个居无定所的画家。早在孩提时代,他就是让人不得安生的“刺头”,此后也一直未变。成年后,他开始四处奔走,海牙、伦敦、巴黎、拉姆斯盖特、艾尔沃斯、多德雷赫特、阿姆斯特丹及比利时博里纳日煤矿区,到处都曾有他的身影。即使是决定做画家之后,他也同样停不下来,先后去了布鲁塞尔、埃滕、海牙、德伦特、纽南、安特卫普、巴黎、普罗旺斯的圣保罗精神病院,以及他最终的归宿地——奥维尔。
不同的乡村与城市风景,对凡·高的画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凡·高还是一个在海牙、伦敦、巴黎见习的艺术品商人时,他就发现了艺术的世界。他努力从以前的大师作品和同时代画家的画作中汲取养分。后来,当他在比利时博里纳日矿区做传教士时,矿工们艰苦危险的生活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激发他创作出早期的作品。在海牙,他描摹城市生活,在画纸上表现他对贫苦老弱者深切的同情。搬到布拉班特省纽南附近的村子里后,他受当地农民和织布工人的启发,开始向肖像画家的方向发展。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凡·高接触到了印象派,并开始摸索如何在绘画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各种颜色。在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炽烈的阳光洒落在橄榄树丛与柏树丛上,这样的景观让凡·高创作出了最美的风景画。在小镇奥维尔,广阔的乡野风光成了凡·高最终的灵感来源,他几乎是以一日一幅的惊人速度,创作出了70幅非凡的画作。
不得不说的是,“家”在凡·高留下的820封信件里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多达322次。他信中的“家”,往往指的是他父母的房子,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但早在20出头的年纪,他和家里的关系就已经破裂。凡·高在信中曾写道:“我与家人的性格大相径庭,实际上我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凡·高家族’的人。”此时的凡·高早已不关心他同家里的关系如何了。凡·高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总觉得自己像个旅行者,要去向某地,朝着某个终点”,因为绘画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凡·高最后总结:“绘画就是家”。
可以说,本书以凡·高一生中住过的13个城市和居所为线索,讲述了凡·高的艺术创作、生活和恋爱经历,还原了一个艺术痴迷者窘迫、狂热而离经叛道的生活轨迹,并探寻了都市与田园景致对他及其作品的影响。
《何以为家:凡·高的寻家之旅》,(英)马丁·贝利 著,余鑫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