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锡教风采

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高三9班 薛博嘉

  十五的圆月,静谧安详地垂在天边,渲染出一圈浅浅的金黄。月光底下,是万家团圆举杯时的欢颜,是游子凝望婵娟时的泪眸。

  中秋对于常年寄宿在校的学生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放假的机会。中秋节的晚上留在家里,只不过是放假的时间多了一个晚上。

  中秋节的意味,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上,从未如此的淡泊。苏轼的水调歌头,我们可能读懂了他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但是没有读懂对于中秋的这份“复杂”的感情。

  其实不止中秋节,许多传统节假日都失去了本来的意味,变成了单纯的放假。一方面是因为当代人不兴搞这些仪式,舟车劳碌,只盼望放假的时候,一切从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过分的西化。请试想一下情人节、圣诞节民众的热烈气氛,就能对比出中秋节的寡淡。

  扪心自问,组成中华民族的到底是什么?是中华的文化。那历经千年,经过了时间考验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纽带,屹立在民族之林的基石。故而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更多年轻人去接触并爱上传统文化。

  人行千里,不能忘了根。中华文化的根一定要厚植在当代年轻人的心中。即使我们有了先进的通讯设备,不用再去体验古人那种“乡关何处是?”的悲哀。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去和家人享受团聚的这一刻,其乐融融的快乐;去自由地感受,空气中,那抹中秋节带来的淡雅的芬芳和那份厚重的底蕴。

  我们学校,放弃了在中秋之夜匆匆让学生返校的惯例,说明我们学校不再是一个只关心学习成绩的学校,除了成绩,学生还有很多人生的目标来达成。而学校正是给予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在这个晚上,学生就更有可能去融入中秋节,体会中秋的美、中华文化之美,去扭转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刻板印象。而这正是一份学校宝贵的对人的关怀,令人无比珍重。

  看那无限的月光底下,是无垠大地上的中华儿女,远超时间、空间,都能静静地,共同品味着同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