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一家公司在一桩异地专利维权案中一审胜诉。与该公司以往的维权案不同的是,由于该公司此前投保了知识产权混合险,该案未宣判之前,公司就获得了15.9万元理赔款,消除了其维权成本之忧。
据了解,这是我市推出知识产权混合险新险种以来,理赔金额最大的一起知识产权混合险理赔案。
专利屡遭侵权
企业投保知产混合险
江苏恒川水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川水利公司”)是我市一家以研发为主的创造型企业,主营水利闸门、拦河坝设备的制造安装业务,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近年来,恒川水利公司发现市场上陆续出现仿冒该公司“活动式水坝”发明专利的产品,由此开始维权之路。然而,实际维权结果并不理想。该公司委托代理人介绍,由于侵权产品涉及地区较远,前期调查取证时间长、花费高,加上诉讼周期长,往往会耗费企业大量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而最终的维权结果多是赢了官司却赔了钱。
维权,怕赔本;不维权,就纵容仿冒者,影响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与口碑。一时间,企业陷入两难。据介绍,恒川水利公司遇到的上述问题,也是中小型科创企业面临的共同尴尬,“放弃维权的企业不在少数。”
去年,该公司得知我市推出知识产权混合险新险种,便将企业专利等知识产权“打包”,向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分公司投保了该险种。
该险种保费4万元,最高保障200万元,保障范围涵盖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所产生的律师费、调查取证费、诉讼费等合理支出。
对于本次投保,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依照我市相关政策,给予保费50%的资助。这就意味着,该公司实际支付2万元,就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带来了200万元的保险保障。
免去维权之忧
官司未了便获理赔款
今年1月,恒川水利公司负责人在刷抖音时,发现外地一家同行承建的水坝有仿冒该企业“活动式水坝”发明专利的嫌疑,便委托代理人前去现场调查取证。
同月,恒川水利公司以对方侵犯其发明专利权为由,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日前,法院经审理后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公司的水坝产品落入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依法判令被告公司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害恒川水利公司“活动式水坝”的发明专利权产品,并赔偿恒川水利公司经济损失合计20万元。
一审判决后,双方均提起上诉。同时,被告公司提起专利无效诉讼。
“维权公司前期的维权开支比较大,而且要等两场诉讼全部胜诉且成功执行后才有希望拿回。以往维权时遇到这样的‘拉锯战’,维权企业特别是刚起步的科创型小微企业在资金上会更受累,从而产生压力。”恒川水利公司代理人表示,但这一次则不然——在该案一审宣判之前,保险公司就及时出险,并依照双方保险合同,向恒川水利公司赔付了其前期维权所产生的相关合理费用合计15.9万元。
正是有了保险的保障,企业不再为维权成本担忧,从而“轻松上阵”,全力维权。
近日,被告公司主动表示愿意调解。经协商,双方顺利达成和解协议,被告公司及时给付了协议约定的赔偿款。目前,双方均已撤回上诉请求,被告公司提出的专利无效诉讼申请也正在撤回中。
出台政策激励
超过千件知产上保险
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服务处负责人介绍,2020年以来,在我市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全市保险机构积极创新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其中既有分别针对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类别的单一特色险种,也有突破知识产权类别限制的知识产权混合保险产品。创新保险产品的推出,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将其拥有的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进行任意“打包”投保,从而实现一次性投保、多方位保障的效果。
同时,为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或其他机构为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投保,我市出台相关政策,按实际支出保费的50%给予资助(每个项目最高支持30万元)。
目前,全市已有6家保险机构推出知识产权保险业务,199家企业为1547件知识产权投保,保障总金额累计4.83亿元。(晚报记者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