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天下

7岁和11岁的兄弟“小铁人”,一周参加6项体育运动

小小年纪练出六块腹肌

  7岁和11岁的孩子,在穿秋衣的天气里,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游上百米后,再换自行车骑行,最后奔跑在赛道上,冲过终点。

  别人捧在手心里的“小祖宗”,杭州80后父母周灵和史江浩却让两个孩子跳出舒适圈。在爸爸的影响下,只有7岁和11岁的两个孩子站上了青少年铁人三项赛场,越战越勇,愣是成了拥有六块腹肌、不折不扣的小硬汉。

  5岁就是铁人三项的小观众

  7岁尝试独自参赛

  两个孩子“入坑”铁三,还得从爸爸史江浩说起。2018年,因朋友抢到了活水湖铁人三项赛名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史江浩开始了自己的铁人征程。

  从此,史江浩从标铁(1500米游泳、10公里跑步、40公里骑行)比赛拼到了大铁(3800米游泳、42公里跑步、180公里骑行)赛场,还曾远赴澳大利亚参赛。

  大铁比赛时间较长,常常从早上五六点,比到晚上九十点,所以赛场更像是一场运动嘉年华。即便风雨交加,妈妈周灵也会和孩子去现场感受氛围,中年选手不轻言放弃的坚韧、现场观众热情的加油呐喊,还有爸爸奋战到最后一刻的模样,都牢牢地印在了兄弟俩的脑海中。

  今年5月底,7岁的史诺言和11岁的史诺行第一次站上小铁人系列赛场。虽然强度不及成年人,但200米的游泳、1.6公里跑步和1公里的骑行,对孩子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在比赛中,拥有相应的体育技能只是基本门槛,最重要的是掌握方向感和学会把每个项目衔接起来。有的孩子在水中找不到方向,有的在转换下一个项目时分不清地点。而初次比赛时,弟弟史诺言游完泳,淡定地从水里上来后,细致地用毛巾把自己擦干净,再悠悠然换鞋……一系列操作看得赛道外的周灵都为他着急。

  但上周的比赛中,弟弟在换项环节没有了这些拖泥带水的小动作,利落地从水里上来后,连脚都没怎么擦,带着泥沙就套上球鞋,投入到后续比赛中,而他的成绩也从初次参赛的十九名晋升到了第二名。

  “其实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是这样,要学会取舍。总会因为一些原因,放弃或者抛下一些东西。”周灵告诉记者,铁三比赛中的一些突发情况,甚至是极端天气,让孩子们走出舒适圈去适应变化而不是等着被动改变:“作为家长,我们也会担心。但更多的还是看到他们成长后的欣慰与喜悦。”

  一周玩转六种体育项目

  用运动助力孩子成长教育

  让小学孩子参加铁人三项比赛,这在业余铁三圈子里都屈指可数。最初让孩子站上赛场时,家中长辈也对此表示担忧。“其实家长的作用更多是保证正确的运动频率和运动安全,但运动的选择权,更多还是交给孩子,他们喜欢与否,很明显就能感觉到。”

  实际上,铁人三项并不是兄弟俩参与的唯一体育项目。每周,哥哥史诺行一共要参加6项体育运动:在每天保证学校足球队、田径队的训练基础上,还有从幼儿园就坚持至今的游泳、骑车,以及篮球和空手道训练。目前,他不仅和爸爸成功横渡钱塘江,还是空手道黑带选手。

  弟弟也跟随哥哥的脚步,陆续拥有了相同技能。每项运动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东西:学会团队协作、良性竞争,明白坚持的意义,一年中极少生病,甚至小小年纪就拥有清晰可见的六块腹肌。

  在周灵看来,让体育运动助力孩子的成长教育,家庭氛围非常重要。家里的体育达人可以追溯到爷爷奶奶,爷爷曾骑车去拉萨,奶奶是体育赛事的忠实观众。而两兄弟共同参与的项目,既是对手也是队友,弟弟获得了好成绩,哥哥必然在第一时间催着妈妈给奖励。

  周灵也有一套自己“软硬兼施”的办法:小时候靠“威胁”、大一点靠奖励、最终用事实和孩子讲道理。

  这么多的体育项目不会影响课业吗?实际上,哥哥史诺行的成绩一直不错,不仅是学校的少先队大队委成员,并且常年成绩稳定在班级前五。如今,孩子即将进入小升初阶段,周灵并没有准备减少孩子们的体育活动,“双减政策确实给了孩子们更多文体运动的机会,时间上也更具弹性,有这样的机会自然要好好把握。”

  她也想通过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更多人了解铁三运动,并鼓励更多孩子参与其中,“现在比赛机制和保障都日趋成熟,在上海相继出现小铁人比赛,明年亚运会铁三比赛将在千岛湖举行,所以希望日后小铁人也能越来越多。”

  关注

  青少年体育锻炼,“度”在哪里

  5-17岁青少年

  每天至少一小时中高强度运动

  “如果每次运动时间在一小时左右,并且是在相关体育运动指导下进行,对孩子身心发展是有益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邵洁主任表示,“现在鲜少有孩子是运动过量,更多的则是运动不足。”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首份“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全球每5名青少年中就有4人运动量不足,且影响健康,而这一问题在女孩中尤为严重。

  报告相关数据涵盖2001-2016年,146个国家所做的和身体活动相关的调查,包括有计划的体育锻炼、步行、骑车等,纳入分析的人群为11至17岁。结果显示,若以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运动量为基础,全球85%的女孩和78%的男孩都没达标,而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运动不足比例,在80%-89%之间。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体育锻炼和久坐行为指南》,重点为了减少久坐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其中针对5-17岁的青少年,建议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量。

  那什么叫中等强度运动量?这指的是在运动过程中,孩子呼吸比较急促,即只能讲短句子,不能完整表达长句子,同时还伴有微微出汗等特征。

  所以很多孩子好动,看似一刻不停,实际上都是“无效运动”;而一周玩转6项运动的小铁人兄弟看起来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其实也经过不同时间段的划分:周一到周五是学校的足球、田径训练,周二晚空手道,而游泳篮球则是周末各一次,骑车则在一周时间中见缝插针,有时也是孩子绿色出行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判断青少年是否出现运动过量的情况,心率过快、头晕其实都是明显特征。而除了游泳、骑车这样的有氧运动外,空手道、篮球、足球等对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协调力都有促进。

  力量训练不宜过早

  平衡运动与学习对身心发展更好

  除了运动量外,很多读者也对小铁人兄弟早早接触力量训练提出了疑问,这么小的孩子就有六块腹肌,接触力量训练,这样不会“揠苗助长”吗?

  “7岁和11岁接触力量训练的话,确实稍微早了点。”杭州青春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楼晓东表示,实际上,在青少年体育教学中,一般小学阶段体育活动主要训练速度、柔韧性和灵敏性:一年级进行爬、跑、跳等一般运动能力的锻炼,三四年级配合球类等运动项目,高年级可能会加入400米、800米等训练耐力的有氧运动。

  同时,楼老师表示,如果不走专业道路,仅仅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运动爱好与能力,小学阶段也可进行核心或者拉伸训练,而初中左右再开始进行力量训练或者专项训练。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长发育黄金期,骨骼也没有闭合,所以并不建议进行力量训练,尤其是举重这样有负重的器械训练。”楼晓东表示。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体育项目时,一是要科学训练,在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评估孩子的运动能力,从而进行选择;其次要维持好孩子的学业与运动的平衡,“小学的孩子毕竟精力有限,一般来说,保证一周进行3项体育运动,次数在3-5次即可。”

  作为一名运动爱好者,楼老师也曾玩过铁人三项,所以对于铁人三项这个运动,他并不陌生。对于小学孩子登上铁三赛场,他表示:“如果本身是按照青少年运动强度设计的比赛,像200米的游泳、1.6公里跑步和2公里骑行,这样适当的小铁三项目对孩子的意志培养还是有益的。”(综合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