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热播剧《突围》迎来收官。《突围》讲的是国企改革,不少观众都在讨论,剧中的“中福集团”有没有原型?
周梅森曾在红星新闻的专访中表示:“我没有写任何一家企业,我实际上是综合了各家企业的故事,现在国企大案要案一桩接一桩,早些年的华润、华融,等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些社会事件我都看到了,也进行了研究。”
电视剧中,中福集团属于历史悠久的特大型央企,林满江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集团80年的风风雨雨,革命先烈朱昌平夫妻二人凭借着五根金条起家。这一段剧情,不免让人联想到,周梅森是否取材于华润集团的创业故事?而其第一任老板叫杨廉安。
杨廉安,原名秦邦礼,党内名杨琳,江苏无锡人,1908年出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秦邦宪(博古)的胞弟。
1927年11月,作为进步青年的秦邦礼参加了严朴领导的苏南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秦邦礼被迫离开无锡前往上海做起了店员。他细心聪明,店铺经营得有声有色。
1931年4月,随着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和中央总书记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原特科人员大部分暴露,上海原有的联络点必须废弃。中央决定让周恩来停止工作,迅速转移到中央苏区,并由博古担任上海临时中央负责人,陈云成为新特科负责人,秦邦礼加入了中央特科。年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杨廉安。
危急存亡之时,陈云在上海南京路附近的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里约见了秦邦礼,还带来两根金条作为“见面礼”,并给秦邦礼布置了第一个任务:用这两根金条,为党建立新的秘密交通站并筹集新的经费。
秦邦礼不负重托,很快在上海开办了一家米店,把无锡的大米运到上海出售。这是新“特科”开办的第一家店铺,有了这家店铺作掩护,党组织在租房子或者营救被捕人员的时候,就可以出面“打保单”。
借助以前在钱庄、店铺工作的经历,米店很快就赚了钱。秦邦礼的商业天分逐渐显露,在一年内又陆续开了家具店、糖坊、南货店和文具烟纸店,“业绩”超出了陈云的预期。这些店铺既可以作为党组织的联络站,为上海地下党组织提供工作生活的后勤保障,又可以营救那些被捕但没有暴露身份的人员。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妥善保管募集到的资金和物资,并将其顺利运送到抗日前线,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决定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合法公司。秦邦礼有在上海经商的经验,还会讲几门外语。1938年,秦邦礼在香港开办了“联和行”,注册资金为三万港币,公开业务是经营南北杂货,实质上是秘密采购苏区紧缺的物资。联和行,就是华润的前身。
当时恐怕谁都不会想到,这两根金条,催生了曾经规模最大的外贸企业——华润公司。
(综合整理自封面新闻、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