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收藏家乡人的感情

  | 邹炜 文 |

  甘露,这是一个有着诗意名字的地方。而我之爱她,是因为在我最好的年华里被“发配”至此。

  而我之继续爱她,是因为时隔近30年,再次遇见她,遇见“印象甘露”这个平台。

  2016年9月的一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人物记,主人公居然是我毕业工作后的第一个师傅尤德泉,便生出对刊出此文的公众号的好奇。

  关注。留言。与运营者互加好友。

  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知道这个微信名为“云也”的“印象甘露”运营者到底是谁。

  直到有一天看到我的表姐在他发的朋友圈评论。

  原来,我的表姐亦是云也的表姐。

  就这样,我与这个未曾谋面的“印象甘露”运营者,成了表亲。

  回看这个平台往期推文,很快翻到了头。这个平台的起点,是2016年5月21日。

  这个日子离我认识她,隔得并不远。而回看这些甘露民间写作者朴素的文字,也让我恍惚觉得,1991年工作分配到甘露这件事,如在眼前。

  2016年5月21日这一天,适逢农历四月半,是举办甘露庙会的日子。我知道,甘露庙会是甘露人心灵版图上如胎记般的铭刻,盛大、繁华,名动江左。表哥云也,选择这一天启动“印象甘露”公众号,让对庙会之类活动一向淡漠的我,也觉得无比恰当。

  往后,便时不时地聚一下,喝酒或者茶,认识了更多“印象甘露”平台的人和事。慢慢地,我成了其中的一员,是时光浸湿月溪般的“身不由己”。

  印象甘露,是一个群、一个平台。

  但她又不止是一个群、一个平台。

  在“印象甘露”里,如我这样的非甘露人,也能寻到曾经游走过的田埂和堤岸,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掳走、所掩埋的一切。

  她是一群人的、火盆一样的记忆。

  时光走到2018年。表哥云也,又有了新的想法——给“印象甘露”找一个落脚地。

  于是便有了甘露后西弄8号的“湖畔书院”。其间寻址、修缮、布置……历时一年有余,辛苦填满云也工作生活之余的每一寸光阴。

  “湖畔书院”这个名字,挺俗。我觉得用“甘露”或者“月溪”都好过它。

  但是云也说,甘露有“八湖福地”之称,取这个名字,是愿书院得八湖之地灵、福地之祥瑞。

  好吧,那就“湖畔书院”。大俗即大雅。印象甘露,就是一个俗而雅的存在。

  在甘露甚至在鹅湖,云也被大家直接称呼为“群主”或“院长”。渐渐地,以他的职业来称呼他为“陈老师”,反而会被人误以为是一种客套。

  面对这种奉神般的称呼,他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没有你们帮衬,我什么都做不成。

  也许表哥云也说的是实话。因为他做事优柔寡断、犹疑纠结,也不擅长与人交往,看起来基本没有什么优点。但只有他,为家乡人搭建了一个挖掘、交流、记录家乡乡土文化的平台,并专注于斯、坚持于斯。

  云也说的“你们”,是这个平台的一众支持者。如今我与这些支持者们,大多成为了好友。

  年近半百或年过半百的我们,在日常的操劳里,生命里的不如意都已经是一种轻描淡写。就像云也一头扎进“印象甘露”的时候,并不知道或者说并没有想过有什么结果在等待。走到今天,很多人说,这件事值得你去做。但是最初,到底有几个人会凭着“热爱”去走一条看起来无可凭借的路,做一件看起来很不讨好的事呢。

  时光匆匆,云也和他说的“你们”,所做的这一切都会过去,但至少会留下《印象甘露》这个旧纸堆。我想,很多年后,甘露人会感激。感激他和“你们”,像米勒的拾穗者,将地下的果实,一点一点,捡拾起来,收藏。

  收藏家乡人的感情,收藏甘露这片土地的人间故事……

  我想,我们这一群人,在此间建立起的友情,也许可以另书一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