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天下

困在邻里噪音中的人

  傅岳在“安静之家”公众号里讲解噪音知识。

  噪音问题出现后,即便是周末,郑云只能选择待在咖啡店里等待夜深归家。

  “咣当——”一声刺耳的挪椅子声敲醒了郑云的睡眠。

  凌晨五点,窗外还是朦胧的昏暗。“砰砰砰——咔”,脚步声和开窗声接踵而至,声音透过楼层隔板清晰地传入耳中,郑云只能从床上坐起,直到五点半,郑云起身下楼到车里继续休息。

  郑云今年50岁,居住在昆山的一个小区。离异后,郑云习惯了一个人居住。“周末在家里一个人听听音乐,刷刷微博看看电视,生活上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只是在噪音每日打卡般一天不落地出现后,这样的生活好似断了片,原本舒适的家如今成为了郑云最抗拒的地方。下班后,她选择躲进一切能躲藏的地方:酒吧、公园、咖啡店。

  像郑云这样被噪音所扰的人不在少数。2019年,来自苏州的傅岳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反噪音联盟”,如今已有一万五千人关注。而五个微信群如今也有一千五百多人。

  这些成员大多生活在城市,平日里的邻里噪音成了成员们共同的“敌人”。

  困在噪音里

  长期租房的城市青年李林静(化名)眼里,她对自己的第一个家充满了期待。

  2017年3月,27岁的李林静和男友在沈阳市区买下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前后花了一年时间将新房装修成自己心仪的“工业风格”。

  2018年6月搬入新家后,透过楼板,李林静能清楚地听到早晨5点多,楼上老人在客厅砸核桃的声音,而楼上小孩的跑跳撞击地板的声音也如影随形,“像一个冲击波,你能感觉到不停的嗡嗡声,楼板一直在震。”

  多次沟通无果后,李林静和男友一度与楼上邻居起了肢体冲突,而在冲突过后,噪音依旧。而物业表示,他们无权明令禁止楼上停止活动。

  另一边,35岁的傅岳在苏州一家外贸公司从事销售工作。2019年,楼上邻居的噪音划破了傅岳原本平静的生活。

  为了方便女儿上小学,傅岳买下苏州市姑苏区一套一百平方米的学区房,从苏州乡下搬进了这套商品房里。楼上过去住着一对生活规律的老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傅岳的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几乎没有波澜。

  直到2019年初,房子搬进了新的邻居:一家六口,两个大人、两个小孩和两位老人。

  傅岳说,楼上新搬入的邻居作息和自己完全相反:晚上十一点本是自己入睡的时间,但却是楼上夫妇刚下班到家的时间。当自己睡意正朦胧时,楼上却出现了拖拉桌椅、小孩跑跳、收拾房间、捣鼓东西的声音。好不容易熬到入睡,早上六点多楼上老人买菜的拖车滚轮“咕噜咕噜”,紧接着小孩奔跑——“咚咚咚”,平日里八个小时左右的睡眠,傅岳只能睡到三四个小时。

  傅岳记得,自己时隔一个月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和邻居沟通。小心敲开对方家门后,傅岳得到了一句“知道了”的简单回复后,门随即被关上。傅岳回到家却发现,噪音丝毫未减。

  沟通次数多了,傅岳再去敲门便不见开门,“他们在屋子里说‘知道了你走吧,不要再来了’。”

  傅岳回忆,他曾产生过购买震楼器来反击对方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只是转念而逝:这种方式只会让双方关系恶化,“噪音问题仍然无法真正解决”。

  “安静之家”

  傅岳选择直面噪音问题。他先是花了上万元在家里安装了隔音吊顶,又特地买了隔音垫送到邻居家门口,称是家里用剩下多余的,尽管邻居拒绝了隔音垫,但傅岳觉得对方的态度在好转。

  借着和物业一起巡楼的机会,傅岳进到楼上邻居家,发现邻居在桌椅板凳底下安装了隔音垫,晚上十一点过后的噪音也逐渐消失。

  2019年底,傅岳开始在网上发布噪音科普的文章。傅岳觉得,自己经历了解决噪音的过程,可以在工作之余将这些深受噪音困扰的人们聚集起来,共同讨论解决噪音的方法,他将自己公众号的名称改为了“反噪音联盟”。

  李林静在一个偶然机会下进入了反噪音联盟。按照群友们推荐的攻略,李林静也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安装隔音吊顶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她的家,“做好以后这个屋也没法住人了。”李林静决定和楼上邻居再度沟通,说服邻居花了一千元购买了减震垫,“但是效果并不好,而且垫子铺了一两年后,已经压实了,现在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

  李林静又尝试和邻居的6岁孩子成为朋友,趁着孩子在小区楼下玩耍时带上玩具和孩子打成一片。这被李林静称作是最有效的方式:“他们的孩子和我们混熟以后,就会说‘楼下的叔叔阿姨,以后我们会轻点蹦’。”

  郑云则在群友的鼓励下选择了鼓起勇气反击。

  自认为性格软弱的郑云,曾在与楼上邻居调解噪音问题时送过鸡、粽子,也送过各式各样的零食,她希望能用友好沟通的方式解决噪音问题。但邻居的我行我素,让这一切成了徒劳。

  郑云通过以最大音量播放电视节目的方式表达愤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也有人尝试以暴力反击噪音。傅岳记得,2020年初,一个25岁左右的男生因为反复和楼上租户沟通无果,在群里表达了自己要拿铁棍上楼报复对方的想法。有不少群友在群里劝解他,“哪怕深夜去敲门提醒,也不要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男生当时听不进劝解,一度退群,冷静下来以后又主动加入群聊。

  傅岳通过和男生私聊后,了解到男生在遭遇噪音问题时恰逢生活上也有诸多烦恼,情绪已经处于崩溃的临界点,于是产生了极端的想法。在傅岳给男生提供了几条解决办法后,男生通过和楼上房东沟通的方式,最终把噪音问题控制在了可接受范围内。

  2020年底,傅岳将联盟的名称改成了“安静之家”。他希望加入联盟的人能够理性维权,反对以暴制暴。“遇到有人想用暴力解决问题时,群里都会有人劝解:犯不着去打架斗殴,最后自己的生活反而被毁了,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期待有法可依

  记者查询发现,近几年关于噪音扰民的讨论越来越多。微博上一个名叫“楼上请停止你的噪音”的超话上如今有15万粉丝,阅读量近4200万,该超话下的微博内容在抱怨邻里噪音问题时大多充满着负面情绪。据媒体报道,2019年4月,青海一名男子因无法忍受楼上邻居家的“噪音”,持刀冲入住户家中,砍伤了四人,造成两人重伤。

  据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章第四十六条规定,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此外,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规定,对于住宅卧室、起居室允许的噪音级别为:卧室白天小于等于40分贝,夜晚小于等于30分贝;起居室全天小于等于40分贝。超过此标准即为建筑隔音不达标。

  傅岳说,物权法中有对邻里关系需要和睦的一个定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也只有应当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说法,但上述法规都没有针对邻里噪声如何判罚的定义。

  傅岳说,正是因为目前无法可依,在现实情况中,居委会、派出所等机构也常对噪音纠纷束手无策。而在诉讼层面,常常存在噪音取证困难的问题,无法直接证明噪音来源,大多数人不会选择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走到复杂的法律诉讼这一步之前,人们往往选择搬家。”

  傅岳说,正因如此,他们对正在提请修改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充满了期待。

  “我们想要一个安静的家,但是为什么看似这么简单的一个要求,会变得这么难?”傅岳认为,“安静”只是一个朴素的生活追求,但是如今人们连这个追求都越来越难。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修改还在草案阶段,当前受噪音困扰的人们只能依靠各种渠道忍受、反击,“在一切还没有成熟前,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傅岳说。(新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