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书苑

这本书需要你

  | 俞骞 文 |

  蛰伏了7年之后,这本《一辆自行车的泰国往事》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其实,书早在4月份已从遥远的成都运抵来,18个大大的纸箱,整整1000本。

  朋友是开文具店的,因为那份不舍的情怀,也兼营少许图书。我不想立刻上架售卖,想让这些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新书,安安静静地沉淀一段时间,就好像是好酒需要岁月的窖藏。

  书到的那一天,我还在感冒,浑身软得像一摊棉,也不好意思劳驾女店员,只得自己把层层叠叠堆在一楼的沉重纸箱,一箱一箱搬上二楼的仓库。不搬不知道,一搬才知道一箱50多本书的分量有多重,搬到第二个箱子的时候,汗水就布满了额头,浸湿了后背,气力也跟不上来。经过多次的中途休息,半个多钟头,气喘吁吁的我勉强搬了7箱到楼上,隔了好几天,等感冒好得差不多,才一鼓作气把余下的也搬了上去。

  大概是九九八十一天后,书在朋友的四个店同时上架了。朋友说,搞个仪式吧,我却没有那个兴致,我也不知道大家对书的兴趣有多大,万一读者们并不太喜欢,那个冷清的场面,和自己写作时的巨大热情对比起来,不啻六月在你心里下起了雪。

  不做任何的宣传,能卖多少算多少,没有商业思维的我,把正儿八经的生意当成了无所谓的随意,心里藏着一副爱买不买的清傲。半个月后,我问朋友卖了多少,15本,他脱口而出,我也挺满意,后来,通过另一个可靠渠道,我才知道两个月才卖了6本,至少还有人买,至少还有识货的,我就这样安慰自己。后来,卖书一事,我就把有当成了无。

  前几日,两个当年我来马鞍山插班的高中同学,其实只有一学期的交情,在班级群里,欣喜地说,在书店看到了老同学出的书了,还@我要签名,我真是有些受宠若惊,喜出望外。我当年只是他们班上一个外地来的匆匆过客,和他们说不上有太深的同窗情谊,我想,应该是书的内容吸引了他们吧。

  还有,前辈郭翠华老师,在微信中回复说看了我的书很感动,说我的人生观很了不起,她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博览群书、著作颇丰的知名作家和影评家。已经退休的她,每周在马鞍山和上海之间来回奔波,如此繁忙的她,想方设法在夹缝中撑开一段宝贵时间,一篇字字斟酌的推荐语道出了对作者内心缺失“一角”的察觉和理解,什么样的支持比得上用心关怀的文字呢。

  我大概是突然被老同学和郭老师触动了,鼓舞了,想想那些书不能就这样孤独地在店里摆下去,一直少人问津,不能就这样冷落在昏暗的仓库里,终年束之高阁。

  当一本书,被作者殚精竭虑地创作出来之后,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只有生命之初的微弱气息。当一本书,在被人阅读的过程中,与读者产生对话,与读者产生了情感的连接,这本书才真正开始属于自己的生命历程。当一本书,被人爱了,在被人欣赏的目光里,与读者产生了双向的精神交流,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想,让读者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美妙,又源源不断地带给读者愉悦的精神享受,这本书的价值,才真正得以精彩呈现。

  《一辆自行车的泰国往事》,俞骞 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定价: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