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一个医生退休前的随想

  | 陈卫春 文 |

  近些年尤其是今年以来,问我“什么时候退休”的人越来越多,我不厌其烦一个又一个地回答:“快了,明年。”接着,问询的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很有心事样说:“那以后我们找谁看病?”或“到哪里去看病?”有些还关心我退休后将去哪里。

  说实话,退休以后的事情,至今我还没有认真考虑过。一是觉得还早,其实不早了,只剩下几个月时间;二是先看看单位、组织有什么要求,毕竟在医院工作了几十年,对医院是有感情的;三是联系的单位已经不少,选择的机会很多,不需要自己早早打算。看身边退休的同事,有的继续在医院发挥余热,有的到外单位贡献智慧,有的奔着钱多的地方来点实惠,有的就是直接回归家庭做个“买汰翁”“买汰嫂”,各取所需,潇洒自在,都挺好;四是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一切随缘,没有什么过多的奢望和要求;五是想不想都在那里,何如“船到桥头自然直”,安安稳稳站好最后一班岗,清清静静做好今天的事情,明天的事留明天再说吧。

  我这么写也是这么想的,可病人的“以后我们找谁看病”或“到哪里去看病”重复多了,却上了我的心,有点放不下来了,于是就有了如下随想。

  这是病人对我退休的不舍,对我信任的表白。有的一家几代人都是我的粉丝,孩子有病、家人有恙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我。我成了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认可我的为人,放心我的技术,喜欢我的交流方式,格外配合我的治疗,对我的服务舒心,而我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心中都有一本明细账,彼此了解,互相信任,我就是他们健康的依靠。我退休了,他们的健康依靠突然被抽走,熟悉和惯性带来的便利和安心突然中断,难免慌乱、不安。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一片至诚,看到了他们心底的呼唤,理解又感同身受。

  这是想继续跟我走。我退休了,我到哪里他们也去哪里,病人跟着医生走。我离开了,这个医院就不是他们的首选。这不是我想看到的结局,就近就医,方便有效多好。

  这是向我要出路,给他们指一条安心看病之道。我退休了,找不到我看病的情况下,找谁能够像找我一样放心、安心,这是他们考虑的。把自己的粉丝交给哪位医生才合适呢?这是我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和掂量的。

  这是对我几十年工作、为人的考验。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信任,是在看病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加深的,是医生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影响了病人,这是一种生命相托的情谊,一旦形成,很难改变,随着岁月的增长,就像家人一样自然。每一个医生都会遇到这样的病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又都会有不得不做出安排这一天。有些是非常信任地把病人朋友交给学生,有些是绞尽脑汁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勉为其难。

  这使我想起了我的老主任、老院长退休时把我叫到他们办公室对我的嘱咐,他们非常郑重其事地把跟了自己几十年的粉丝病人拜托给我,让我不要怕麻烦,工作再忙也多多关照。这倒不是让我对他们与别的病人区别对待,而是告诉我他们之间医患情深,都是有故事的,不要因为他们的退休而流失一批粉丝病人,影响医院的吸引力和声誉,不要让病人有失落感,甚至失望。20多年过去,他们的病人早已成了我的朋友,说起老主任、老院长依然满是感激和自豪,感激他们几十年的仁心仁术,退休时有始有终的精心安排,自豪这辈子认识了他们,是自己的福气。

  必须给医院一个交代。医院不过是医生职业生涯的驿站,是整个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不是生活和生命的全部。我们从远处来,到未来去,从驿站离开是一定的,早也好,晚也罢,终要与医院告别,与职业生涯拜拜。

  到了交接的时候,还寻寻觅觅,甚至挑不出合适的人选,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正常的情况是在交接之前早已妥善安排,平稳过渡。这提醒我们,在我们在职的时候要花大力气培养自己放心、病人信得过的继任医生,这是对医院和病人的负责……在职时要把他们推到前面,多向病人介绍和推荐,“扶上马,送一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样自己轻松,病人乐意,继任医生得益,何乐不为?

  必须给病人一个交代。铁打的医院,流水的医生,代代相传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医生即使无疾而终服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要有接力者。作为医生,我们都知道病人喜欢为人温和、为事认真、技术过关(不一定是一流)、有人情味的医生,最怕的是冷漠、傲慢、贪婪、不近人情的医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我们一定要把医者仁心一代一代传下去,让病家无后顾之忧,让医院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这是医院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医院优秀文化应有的样子。

  唯愿每一位医生都能成为病人信任的人,成为病人的亲人,成为病人健康的依靠,成为可以生命相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