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葱香四溢 惠山油酥一口解乡愁

  早上6点45分,位于惠山古镇绣嶂百年老字号“朱顺兴油酥店”门口已很热闹,三三两两的市民站在一起闲聊,提前预定了6份惠山油酥伴手礼的老李,盯着店铺大门看时间,嘴里忍不住嘟囔着:“今儿开门有点晚,要来不及赶火车了”。有趣的是,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外出走亲访友或游客来此,惠山油酥似乎都是老一辈人的首选,对于他们说,它是无锡人打小的回忆,也能让漂泊在外的老乡们一解“乡愁”。

  在清代,惠山油酥因其形若佛庙四大金刚塑像的肚脐,被惠性法师喻称为“金刚肚脐”,遂流行为民间俗称。清末民初,惠山油酥成为无锡著名土特产之一,在惠山横街、直接交汇处集聚朱顺兴、朱德昌、朱永昌、朱源泰等店坊,被誉称为“朱一角”。其中,以朱顺兴所产的惠山油酥为最好,且常年专职从事惠山油酥、腊烧片等小吃的生产。这个金字招牌一度闲置了半个世纪,2007年,其第十代传承人朱雪璋与妻子梅琴贤、女儿朱碧芳一起再次经营起了“朱顺兴油酥店”,恢复祖传手工制作技艺和传统风味。如今,在惠山古镇上,仍有三家“朱顺兴”的店铺,而老无锡人就认这个味道。

  从父亲手中接过“传统技艺”的朱碧芳,如今已是“朱顺兴”掌门人,她告诉记者,明末清初第一代南迁祖朱圣谕离京避难卜居此地,同时也把明代宫廷中的点心“重油烧饼”,也就是惠山油酥带到了无锡,在惠山设坊制作。“为何叫重油烧饼,因油多糖多,使得烧饼十分香酥可口,当下大家饮食以健康为主,所以惠山油酥也是少油少糖,但仍保持了原本口感。”

  走进店内,正当惠山油酥起炉,作坊里热气腾腾、葱香四溢。记者拿起布满芝麻的油酥,形似棋子的它还挺萌,咬一口,包裹在酥皮里的核桃、青梅子、橘皮等在嘴里一起咀嚼,很有满足感。一旁数名戴着手套的女工正在桌子前麻利地捏着油酥,几台打粉机器、烘烤机也正努力地工作中。旺季时,店铺每天就能卖出600多斤油酥。为何惠山油酥如此受青睐?答案是纯手工的制作让惠山油酥结构不会被破坏,吃口更好。朱碧芳说,“酥皮制作时间要控制在半小时内,不然就会变硬;馅料上,光手工处理核桃、红绿瓜、橘饼、青梅干等就要耗费2天的时间;油酥的形状必须是手捏,进入烤箱是最关键的一步,火候时间把握不少,就会让之前的心血毁于一旦。”

  记者在店铺里站了10分钟,前来购买油酥的市民络绎不绝。“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有人排队了,我们晚1分钟开门,都会被念叨。”店铺内的服务员告诉记者,都是熟面孔,每隔一阵都会来买,每次买还带点评,比如这次的味道更香,是不是加了新料;或是要不要加点“黑芝麻”之类的。“一位70多岁的无锡老人搬到了武汉,他不会用手机线上购物和付款,身边也没人可以帮忙,一人在外地想家也想无锡的味道,我们喊顺丰快递上门送货并收费,这位老人每隔两个月就会给我们打电话买油酥,快一年时间了,从未间断。”朱碧芳说。

  在店铺一侧,展示着当年朱碧芳祖上流传下来的炉灶。灶上的烘盘和烘盖还都是有百年历史的旧物。朱碧芳告诉,过去的油酥用炉灶烘,现在因环保要求改用烘箱。值得一提的是,朱顺兴至今并未在线上开店,朱碧芳告诉记者:“ 惠山油酥的主流客户还是老无锡人,地域和年纪都很明确,线上开店不一定能更受欢迎。”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朱碧芳更加不担心,“我女儿才7岁,已经会做惠山油酥了。”

  (马晟/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