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当前抑制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入园难、入园贵”敲打着众多城乡家庭。
那么,幼儿园供给扩张能提高生育吗?近日,湖北经济学院的一项研究给出肯定答案:研究表明,社会兴办幼儿园政策对家庭子女数量具有正向因果影响。
2003年,我国曾推行“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改革,并延续至2007年。该政策原本是为了应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公办幼儿园大幅下降的问题。上述湖北经济学院的研究,则剖析了此项学前教育改革对家庭生育的影响。
作者表示,这可能是国内第一篇估计幼儿园改革的生育效应和影响机制的论文,提供了学前教育可及性和可用性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生育的证据。
18年前的一场学前教育改革
湖北经济学院的这项研究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所产生的生育效应究竟有多大?2003年,中国开始实施“引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政策,大幅增加了幼儿园教育供给。该研究分析发现,平均来看,社会兴办幼儿园政策力度增加0.1个单位,将导致受影响家庭增加0.012个孩子。这意味着在该政策推行的五年内(2003-2007年),如果每年有2000万家庭受该政策影响,则该政策力度增加0.1个单位,将引起平均家庭孩子数量额外增加120万。
论文显示,2000万家庭的估算来自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和2007年每十万人口中幼儿园学生分别有1560人和1787人。2003年和2007年年末总人口分别是129227万人和132129万人。以此数据大概计算2003年和2007年幼儿园学生分别为:20159412人和 23611452人。其余年份幼儿园学生数量均大于2003年、但小于2007年幼儿园学生数量。故假设大概每年2000万家庭有孩子上幼儿园。
该研究题为《幼儿园供给扩张能提高生育吗?——来自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准自然实验的证据》,2021年8月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财经研究》,作者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江涛。
作者用双重差分估计、公办园与民办园此消彼长对生育率影响的理论分析、平行趋势检验、工具变量回归,最终得出上述结论。
上述结论背后的逻辑是:幼儿园教育供给扩大有助于节省家庭照料儿童时间,缓解家庭工作-养育冲突,降低家庭养育成本,进而提高生育。
此外,研究者认为平均每人每天工作是否超过8小时,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工作-养育冲突的高低。为此,研究者以每人每天工作是否超过8小时作为节点进行划分:高于8小时,则工作-养育冲突较高;低于8小时,工作-养育冲突较低。
研究者提出,鉴于中国“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严重,以及幼儿园教育缓解工作-养育冲突的积极作用,政策需重点考虑如下几点:增加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数量供给,确保就近入园;压缩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改善幼儿园的可及性;均衡幼儿园质量,降低实际幼儿园入园价格,提高幼儿园教育可用性。
公益性学前教育服务短板较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两位研究员近期发文表示,育儿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当前抑制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在前一阶段“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养不起、没人带”等造成生育意愿较低的问题已经集中凸显,“公益性学前教育服务短板较大”是主要表现之一。
该文题为《制约生育潜能释放的成本因素及社会支持措施》,于2021年9月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行政管理改革》,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佘宇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研究员单大圣。
教育部官网2021年3月1日公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17万所。入园儿童1791.40万人,在园幼儿4818.26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4082.83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4.74%。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5.2%。
对于该数据,上述文章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表示,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4.74%,供需矛盾似乎不那么尖锐,但是,相当一部分的普及成果是依靠社会力量实现的,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占比仍较低(刚刚超过50%),且存在缺乏稳定财政经费保障、投入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同时,文章还指出,一部分学前教育服务是由政府支持下的收费较低的民办园提供,保教质量总体不高,而一般的逐利性民办幼教机构,只能提供基于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选择性服务。
作者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学前教育数量、布局、结构、质量等还在深度调整中,将显著影响有孩家庭的预期。 (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