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振楣 文 |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参与无锡名菜名点的认定和编写工作,与无锡名厨费祥生、倪庭鹤等朝夕相处;无论在讨论中还是闲聊中,他们常以敬重的口气提到一个对我来说十分陌生的名字:“刘三度”,大名刘俊英。刘三度,何许人也?60年代初进饭店的我,自然孤陋寡闻,有眼不识泰山,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刘三度其名。
后来了解到,出生在1901年的刘三度,是无锡厨界的泰斗。大名鼎鼎的费祥生是中国饭店的厨师长,人所共知,而费祥生的师傅就是刘三度。无锡地方名菜中的不少京苏大菜,都是上世纪30年代迎宾楼开张时由刘三度引进和首创的。这些带有海派风格的名菜,壮大了无锡菜的阵容,使无锡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作为无锡菜中一个重要流派,影响深远,传承至今。因此,说刘三度在无锡烹饪界是继往开来的人物,是无锡名菜的奠基人之一,并不过分。
从此,刘三度的名字久久扎根在我心里。
1973年,无锡市首届烹饪培训班在江南菜馆举办,到6月下旬,半年培训期满。当时考虑,在学员结业前,如能请一位无锡烹饪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来讲讲无锡菜,培训班的结业就更加圆满了。
当年6月26日,心想事成。我们终于请来了年过古稀的刘三度大师,来到江南菜馆,为烹训班的师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课。
讲课的中心当然是无锡菜,以及如何来烹制无锡菜。大家最想知道的是,作为无锡最有名望的老前辈厨师,是如何来评价,又是如何理解和制作无锡菜的。
好记性不及赖笔头。翻阅笔者的日记,那天刘三度讲课首先概括了无锡菜的特点,八个字,浓油赤酱,咸中带甜,随即又以他多年在上海粤菜馆从业的经验,以粤菜特点作为对比来加深大家对无锡菜的理解。他说,粤菜的特点也是八个字:以清为主,轻芡紧汁。刘大师语不惊人,初听似乎毫无新意,但仔细揣摩又回味无穷,通俗平易中蕴含了大师一辈子的经验结晶,点明了无锡菜的灵魂所在。
接着,刘大师为在座的师生们具体讲解了火夹鸭、红烧筒肠、桂花栗子、清炒蚕豆、脆鳝、鸡茸蛋、鲜奶鸡、龙凤腿、天下第一菜、鲥鱼结等10种无锡菜,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都是后来入选无锡名菜谱的精品。
讲到无锡名菜红烧筒肠,他提出了一个大家感到困惑的现象:为什么有时猪肠会发苦,影响菜品质量?刘师傅解释道,这是因为有的猪在宰杀前太饿,肠子变空,胆汁分泌形成一层发苦的黄衣所致。刘的解释是否准确可以存疑,但他从根源上思考菜肴的口味质量在厨师中还是并不多见的。
谈到鸡茸蛋的做法时,刘师傅提出了几个关键点:一是鸡蛋要新鲜,打好的发蛋才有力;二是打发蛋时不能过足、过头,要恰到好处;三是发蛋下油锅只需结盖,不要熟;最后一道工序是将未熟的鸡茸蛋倒入勾好的卤汁里,用小火温熟。在这里,刘师傅用一个“温”字,堪称经典。作为烹调法,“温”与“焐”虽有些近似,却又有微妙的差别,一字之差,存乎一心。
刘师傅讲的鲜奶鸡是从粤菜借鉴来的,后来没有被市场广泛接受,做法是:嫩鸡出骨,斩成块,比炒子鸡的块形略大,焯水,取猪肥膘一块煮熟斩成茸,倒入牛奶、水淀粉,搅匀,下锅着芡,将鸡块投入,淋明油即成。
讲课的最后一只菜是鲥鱼结。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是陌生的,而它的做法更有些不可思议。研究烹饪史和菜肴演变的,或许尚有一定价值。据当年的记录简要描述如下:用刀刮的方法将鲥鱼肉取出,吃适量水,加盐,打上劲,摊成一片片形同做蛋饺的蛋皮状,将火腿、猪板油斩细,加葱末,搅拌作为馅心,将鲥鱼茸摊的皮子包入馅心,上笼蒸熟取下,浇薄薄一层番茄汁卤即成。揣想,当年鲥鱼并不珍稀,饭店如像家庭一样清蒸就降格了,于是就形成了这种特别的做法。
因为重点是讲无锡菜,那天刘三度擅长的京苏大菜讲得并不太多,大师的质朴、平淡,思路的宽泛,以及对菜肴的理解之深刻,给人印象极深。
如今,大师已远,江南(菜馆)已远,听刘大师讲课的学员们也早过了退休年龄,星散四方……
但是,历史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