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妮萍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选了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慈母情深》,为编者所加,选自小说《母亲》片段。
这篇文章中,梁晓声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因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而鼓足勇气向母亲要钱买书的事。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母亲当时嘈杂逼仄、潮湿阴暗的恶劣工作环境,还有被家庭负担、工作重担压得抬不起脊背的疲惫模样。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流露出一个懂事孩子的不舍与隐忍,更为可贵的是刻画出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这位母亲,是识大体、明事理、勤劳朴实母亲的代表。在这篇文章中,最能体现母亲格局的就是这句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与那个舍不得给钱让孩子买“闲书”的女工是完全不一样的。
梁晓声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读书,尤其是读一些“闲书”。
什么是“闲书”?
所谓“闲书”即课外书。在我看来,“闲书”阅读,是无任何外在目的驱动的阅读,是发自内心兴趣爱好导向的阅读,是被高质量书籍本身价值内涵所吸引的阅读,是一种促进个人精神发育成长的阅读。这一类书,不像实用类书籍,读了马上能用,读了立竿见影,读了,马上有效果。而是通过读者的细心揣摩领悟,渐渐地,在自己人生的境遇里,在经历生活的碰撞摩擦后,进而酝酿、发酵,慢慢发挥出作用的一类书。一旦它们发挥出作用,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充满力量的,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
我想,能让我们汲取到内在力量的,能让我们在人生低谷里依然安静从容的,一定是那些看似无用的“闲书”。那些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阅读,能让我们沉浸在书籍里,徜徉在文字中,浸润在文化里。那些文字背后的思想,散发的人性光辉,积聚的人文素养,能涵养我们的性情,让我真正感受读书之美,真正促进我们将阅读自然纳入生活习惯中,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基于此,“闲书”又怎会闲呢?看似无用的“闲书”,却给我打下了精神的底色,发挥了巨大作用。
被功利主义裹挟的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个有什么用?”也常常因某些东西看似没用,就放弃学习或研究。要知道,有些东西的学习,它未必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被人们弃若敝屣。殊不知,一些当时看似无用的东西,经历时间的沉淀后,说不定在日后的某个时候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唯愿在纷繁多变的快节奏时代中,我们能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积淀;少一些“快餐速食”,多一些“功夫慢炖”,少一些火急火燎,多一些推敲琢磨……如此,我们的生活中便又会刮起一股清风,注入一股清流。
须知,“闲书”不闲,无用乃大用。
(作者工作单位: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