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高颜值城市道路串珠成链

经开区构建城市“景观轴线”

  无锡市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全景。

  清舒道(和风路-吴都路)的文艺夜景。

  近日,走在无锡经开的街头,不少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很多道路的“颜值”提升了。从集纳精华的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到吴风锡韵的吴都路景观大道,再到花漾道路观山路、活力绿廊和风路、星光道路清舒道,这些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不仅颜值高,还将沿途城市景观和文化空间串珠成链,串出一条城市“景观轴线”。

  道路新样板,“集纳精华”打造城市名片

  今年年初,位于南湖大道上的无锡市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到此“打卡”。智能公厕驿站、智能停车、带USB充电接口的智慧步道、带智能满载感应和杀菌等功能的垃圾箱……

  据了解,这个总占地面积约6.4公顷的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包括南湖大道部分路段的道路出新(一道)、江南中学西侧口袋公园(一园)、城市家具主题展厅(一厅)三大部分。“一道”,拓宽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并首次采用交通智慧共杆,道路绿化总面积超4万平方米,搭配丰富的花境组合,形成中分带整齐划一、边分带通透开敞的园艺化景观效果;“一园”,以樱花和水杉为基调树种,结合大面积草坪做地型,并融入海绵城市元素,将雨水收集入过滤池处理后,用于智能灌溉,为与周边景观协调一致,口袋公园内所有井盖全部采用防沉降的隐形井盖;“一厅”,涵盖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城管、智慧公厕、智慧环保和平安城市六大主题,通过5G、AI、数字化、三维空间模型等技术集成手段,展现无锡城市家具发展成果。

  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小到窨井盖、大到口袋公园,这些包罗万象的各种户外环境设施元素被称为“城市家具”,其风格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品位。据介绍,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由20多个与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联合建设,集中展示了6大类34小类城市家具。高品质建设和高标准管理的城市家具,把城市开放的户外空间“拟家化”,营造出舒朗开阔、通透敞亮的空间格局,拉近了市民与城市建设管理之间的联系,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成为“美丽无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以规范的形式写入了《无锡市道路品质提升细则》,成为全市城市道路品质提升的“新样板”。

  品质示范路,“绣花功夫”扮靓城市容颜

  沿着南湖大道,从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往西北便驶入了观山路。即便是在冬天,道路中分带里依旧有鲜花缤纷盛开。据了解,观山路将打造成四时有花开的“花漾道路”,还将根据节庆节点对绿化景观作重点提升。崭新的沥青路面,清晰的交通标线,多杆合一的智能交通设施,色彩丰富的道路景观,带来了全新的街景视觉享受和交通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多杆合一的运用也是道路灯杆发展的一大趋势,将照明、通信、交通、公安、交警等多部门常用传统杆件集中到照明杆上,进行合杆建设,不仅能减杆、节省城市空间资源、降低建设成本,也能较传统路灯节能70%左右,还能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智能管理维护。

  驶入“星光道路”清舒道,清幽舒适的意境油然而生,一如那文艺的路名。道路两侧行道树的枝桠上挂着一个个藤球灯,因外形似鸟巢,吸引了鸟群在树枝上栖息,还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感受文艺的氛围。在附近工作的张先生说,白天的时候就注意到树上挂着一个个小藤球,像是与树木融为一体的鸟巢,“走近看才发现是灯,晚上下班后开在这条路上更是浪漫迷人”。

  与之相接的“活力绿廊”和风路,迎面扑来的则是现代活力的气息,米黄色透水混凝土步行道、彩色慢行道、道路“驿站”和风亭、智慧互动运动场地、特色路牌……以运动为主题,多样元素形成活力生态绿廊。

  一路行驶,金匮公园、市民中心、尚贤湖基金PARK、雪浪小镇、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市少年宫、巡塘古镇、尚贤河湿地公园等文化空间点缀在道路间,极大丰富了城市多元化的生活样本。

  盆景变风景,“城市家具”扩大成果运用

  如何用“绣花功夫”扮靓经开这座“大花园”,真正把城市道路建成民生所向、发展所指的“通途”?经开城市管理者们有着自己的盘算。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的成功并未让他们停下脚步,他们的目标是复刻经开标准,扩大“拟家化”成果的运用,通过“三年五提升”,让城市道路从“交通走廊”向“街景空间”转变,“把沿途城市景观和文化空间串珠成链,让盆景变风景”,让街区真正成为“城市客厅”。

  据介绍,按照“三年五提升”计划,经开区将对区域内50多条主次道路沿线景观绿化、城市家具进行整体改造提升。通过梳理道路两侧参与度低的密闭绿化带,优化步行空间,着力营造季相色彩丰富的绿化布局,并实施灯光亮化,提升景观形象;结合日常养护对设施保养、完善,将细节和人性化融入本地文化特色,打造花景道路、花漾道路、星光道路等一系列各具特色、设施完善的城市管理品质示范路;同时,加强道路日常管理措施,注重做好道路日常保洁、停车秩序规范、占道执法等工作,确保道路整净、有序,提升市民对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

  (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 题图由受访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