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广大群众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识骗能力,交通银行无锡分行通过“以案说险”为您普及防范电信诈骗方面的知识,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典型案例:
案例一:消费者A接到自称是“公安机关户政科”电话,表示其名下护照存在非法入境记录,需报案证明。A“报案”后,自称“哈尔滨公安局”的“警察”通过诱导A在其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网址链接上填报案件号和身份证号,查出“反洗钱案件”,要求A下载各家银行的APP试验可贷金额,并将贷到的资金汇到“金融监管局”账户下。
案例二:消费者B在某购物平台买东西后接到诈骗电话,被告知购买失败。通过QQ语音视频,B在犯罪分子的指导下下载手机银行申请消费贷款产品,然后转账给对方。
案例三:消费者C前两年申请过小额贷款公司的“校园贷”,近期接到诈骗电话让其把校园贷还清。通过QQ语音视频,C在犯罪分子的指导下下载手机银行申请消费贷款产品,然后转账给对方。
案例四:消费者D接到自称是“淘宝客服”的诈骗电话,犯罪分子表示其淘宝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要为其退款。D在犯罪分子的指导下下载安装手机银行申请了消费贷款产品,然后转账给对方。
诈骗共性:冒充虚假身份(实则为犯罪分子)、电话/QQ视频聊天诱导下载手机银行、提供网址链接获取信息、要求转账汇款至“指定账户”。
案例分析:
被骗消费者经常是在银行网点工作人员、银行客服、亲朋好友提醒后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但为时已晚,已蒙受一定经济损失,追悔莫及。电信网络诈骗作为近几年社会治安的难题,尽管公安部门和官方媒体多次宣传和引导,仍不断有消费者被骗。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变化快、社会危害较大、受害群体不特定,且侦办难度大。银行业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阻力何在?
一是犯罪分子作案手法不断翻新、极力规避银行监控,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
二是风险大数据多分散于各机构,整合归集难度大。
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客服、商家、网络平台、贷款机构等,通过仿真钓鱼网站等方式获取消费者的卡号、密码、验证码,诱骗消费者自己操作申请多家银行贷款并将资金转账汇款至“指定账户”,除了可申请到的贷款,消费者借记卡内的存款和信用卡可用额度也是犯罪分子的目标。由于被骗消费者点击过犯罪分子提供的不明链接网址,个人重要信息都被泄露,连手机短信也有可能会被犯罪分子拦截。
无锡交行姣姣提醒消费者:
个人信息泄露是多方面的,消费者在外部各类网站平台的历史操作行为都有可能存在信息泄露风险。目前市面上有专业的黑产机构从事倒卖个人信息,通过黑客运用社会工程学攻击安全度较低的网站平台,积累各方面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每个人的行为记录、账号、资金、照片、信用卡记录、票务类记录、聊天记录、社交信息等。信息泄露防范方面,需要消费者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因小利廉价贩卖银行卡、个人信息。为防范风险,银行已在系统上做了相关控制,加强转账验证环节及风险提示。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本质还是需要消费者提高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火眼金睛辨别陷阱,千万不要让犯罪分子的骗局得逞。
犯罪分子最善于利用人们趋利避害和轻信麻痹的心理,诱使消费者上当而实施诈骗犯罪活动。金融消费者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1、 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麻痹,谨防上当。
2、 加强密码管理:不要将“8888”、“1234”、出生日期、手机号码、门牌号码等 “显性”信息作为密码,设置不同的手机及APP登陆密码与消费密码。
3、 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千万不要将个人信息授权给安全性不确定的网络机构、各种公众号等,千万不要点击犯罪分子提供的任何不明链接或致电其提供的电话,千万不要在公共平台提供个人证件照片、 银行卡照片或卡号、有效日期等信息。
4、 遇到疑似电信网络诈骗时,不要盲目轻信,要多作调查和印证:通过官方途径核实确认信息的真实性,核实,核实,再核实!犯罪分子无论怎么费尽心机,用尽话术,贴上任何身份的标签,骗局的背后都异曲同工,最终都会谈到“钱”,而守住我们自己的“钱袋子”(包括自己的贷款)至关重要。 (锡小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