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锡教风采

咬文嚼字说木兰

蔡剑秋

  【作者的话】

  教育部不许校外培训,许多家长感觉有点“不公平”:教师的孩子,他们不是还可以在自己家里“培训”吗?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很想帮助各位也在家里“培训”自家的孩子。为此,今年10月份,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为我出版了一本新书——《与女儿的对话》。其内容,正是我在家里“培训”两个女儿的实录。

  当然,这些篇章,语文老师和师范学校的同学也可以看一看。

  征得出版社同意,今天在家乡的《教育周刊》试发其中一篇。如果读者觉得有用,就争取再发一点。

  蔡剑秋,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任职于无锡市第一中学、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无锡市教科院、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

  爸爸:古代文学作品中流传至今的精品,都值得细细去读。今天咱们来细读一下《木兰诗》好吗?

  女儿:好。

  爸爸: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里的“唧唧”,当年教材上曾经注释为“织布机的声音”。如今呢,却采用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叹息声”。

  女儿:我赞成先前的注释。因为我问过太外婆,老式织机的声音正是“唧唧唧唧”的;而人叹息起来总不会是“唧——唧——”的吧?

  爸爸:你这个理由虽然没有引经据典,其实却是很有力的。这叫做事实胜于雄辩!

  女儿:“叹息声”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我猜想是有的人受到下文的影响,“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因此认为这“唧唧”可能不是“机杼声”而是“女叹息”了。其实呢——

  爸爸:(期待地)说下去!

  女儿:我认为一开头,木兰先是在“织”。织着织着,她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想起了心事。于是咱们就“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了。

  爸爸:按你的理解,这第一段里说的,是先有“机杼声”,后有“女叹息”。很有道理!

  女儿:所以我读这一段的时候,在中间稍作停顿,为的是把木兰织着织着停下手中的活,想起了心事的过程表达出来。

  爸爸:你注意到了吧,“木兰当户织”的“当”是“对”的意思。

  女儿:注意到了。我还联想到成语“门当户对”,这就一下子把“户”的意思是“门”也记住了。

  爸爸:你刚才说木兰停下了手中的活,想起了心事,但是下文木兰自己却说“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不过接下来呢,从“昨夜见军帖”开始,她又说开了自己的心事。这里头你觉得矛盾吗?

  女儿:我们心里正烦的时候,假如有人来问:“你在想什么呀?”我们往往也会回答:“没什么。”其实心里是有想法的,只是一时不想说出来罢了。我猜想木兰当时也是这样。

  爸爸:是啊是啊,读书时还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我看,“昨夜见军帖”的那一段话,也并不真是对谁说的,而只是木兰的“心里话”。

  女儿:说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课本上解释,“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我发现,这不确指的现象还挺有意思的。比如“三思而行”“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中的“三”和“五”都是说“多”;而“三言两语”中的“三”却是说“少”。

  爸爸:另外一点有趣的是,古人特别喜欢用“三”的倍数来表示多数。你看,“九天之上”“九泉之下”“九霄云外”……还有“十八相送”“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一开始也不是确指,而是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以及后来文人创作的时候“凑数”凑出来的。

  女儿:一场战争结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子老师用“互文”来解释。说是上下文互相交错,它的意思是,或将军或壮士,有的“百战死”有的“十年归”。

  爸爸:其实,“互文”不止是两相交错。前头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是互文。木兰到处采购装备,忙碌之状可以想见!而后头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呢也是互文——

  女儿:她从军多年回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她打开了所有的门,到处坐一坐!

  爸爸:多么可爱的女孩子!

  女儿:其实,在“归来见天子”的时候,木兰就尽显了可爱的一面!木兰对天子的请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驰”的意思是骑马快跑。读到这儿,我还有一点儿纳闷,天子自然是天皇老子,但是木兰在天子面前也用不着自称“儿子”吧?这个“儿”是怎么回事呢?我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儿”字的第三个义项赫然是“年轻女子的自称”!可见木兰在战争结束班师回朝的时候,思想上“女扮男装”的那根弦放松了,一不小心说漏了嘴:“只希望骑上千里马快快地跑啊,把小女子送回我那可爱的家乡!”

  爸爸:你读出味儿来了。

  女儿:(高兴)

  爸爸:“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这一句中的“相”字也很值得琢磨。

  女儿:我和同学们讨论过这个问题,谁搀扶谁?这句话的主语是“爷娘”。有同学说,爷娘年纪大了,应当是互相搀扶着去接人。我认为,木兰从军多年,可是在爷娘的眼里总还是个娇娇女;分别了那么多年,今天爷娘把可爱的女儿搀回家来,是多么的亲热!

  爸爸:我赞成你的想法。不能光考虑年纪大啦小啦,走不动走得动啦,而要把作品中的亲情读出来。现在咱们再看“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你有没有想过,看到朝夕相处那么多年的战友竟是一个大姑娘,火伴们“惊”是当然的,可“忙”什么呀?

  女儿:我想这里的“忙”肯定不是“忙忙碌碌”的那个意思。我联想到“不慌不忙”的“忙”,也就是“慌张”的意思,行动上么,有点儿手足无措——对了,不就是“惊慌失措”吗!

  女儿:“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行十二年”的“行”老师说读xíng,能不能读háng呢?

  爸爸:这个字倒一直是读xíng的。老师的老师,老师的老师的老师……一路都是这么xíng过来的。(颇感兴趣地)你有什么想法吗?

  女儿:就是读xíng, 我也不赞成解释“行走”。选择“做”这个义项不更好吗?“做”什么?行军打仗,站岗放哨,甚至生火做饭宿营,统统都在里头了。《论语》里的“三人行”,解释“几个人在一块走”我也不赞成,为什么要在一块走路才“必有我师”呢?如果解释“做”,在一块读书,议论,也包括外出考察,不是更好吗?

  爸爸:读háng呢?你又是怎么想的?

  女儿:字典上说,古时候的部队编制,100人为一“卒”,25人为一“行” [háng],5人为一“伍”,“行伍”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吧。“同行十二年”,同在一个“排”里多年,这样解释多贴切!

  爸爸:有道理,可备一说。今天,咱们就《木兰诗》进行了一番咬文嚼字的研究,除了更深人地领会作品本身之外,还获得了不少读书的经验。精品须细读呢。

  女儿:(调皮地)我懂,“精品”的“品”就有细细去读的意思呀!(限于篇幅,本刊稍作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