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视界

中国意向书写和现代文化表达的庙堂与江湖

《雪中悍刀行》:“新武侠”画卷初成

  作为中国本土的故事类型,“武侠”二字承载了几代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想象,但近些年随着玄幻、修仙、言情等题材分流,武侠作为类型创作的探索还大有可为。而今,《雪中悍刀行》带着一股侠义之风回归荧屏,力求还原国人心中熟悉的那个江湖。

  侠义精神回归荧屏:

  打造反套路“逆向”成长

  的新武侠形象

  近日,《雪中悍刀行》在京举行专家研讨会,制片方代表及十余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在它的身上能看到古龙的影子,还有金庸的风骨,以及梁羽生等一系列原生武侠的故事元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乘虎充分肯定了该剧的回归意义。

  而“回归”并不意味着套路的复制和时代的倒退。《雪中悍刀行》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也在当代的语境中重新书写了一个异于传统的武侠形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就指出,这部电视剧对于主角徐凤年的塑造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成长书写方式,以往的成长叙事都是年轻稚嫩的儿子在神圣的父辈帮助引领下成长、成人,但是在这部剧里,走向了“逆向性”的成长书写。

  主人公遵从本心、反套路化的成长历程构成了故事最鲜明的特点,同时也彰显了新一代创作者对于武侠的一种全新的理解。《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认为,“这里的行走江湖不再是过去那种对于生存之道的恪守和阐释,而更多的是对于处事之理、本心之真的还原,它追求对于自我生存之路的肯定与确认,这种个体选择的主动性或者由自我的意志带来的行动后果,成为这部作品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体现出了年轻一代创作者对于武侠和江湖全新的认知。”

  江湖庙堂双线结合:融入家国情怀、时代精神的新武侠叙事

  既向经典武侠致敬,又反套路、逆人设,这正是《雪中悍刀行》呈现出的一种“新武侠”特色。当然,这种“新”还体现在该剧对于庙堂和江湖、个人与家国社会的关系处理之上。

  杨乘虎将这部剧中关于庙堂和江湖的叙事概括为“云泥相容”。“过去我们经常说云泥有别,所以侠客出身要么背负血海深仇,要么就是出身名门,这种人设的固化显得侠义在天而不在地。但是《雪中悍刀行》中主要人物徐凤年,在江湖中间是一个异类,在庙堂之中也是个异类,他的成长路径把江湖之高、庙堂之远都做了很好的表达,实现了从泥走向云的武力进阶和造福社会的可能性,这种云泥的相容对于当下的观众是有调动力的。”

  江湖与庙堂的结合、武侠精神与家国情怀的相容,也给这部剧带来了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辑、研究员胡祥指出,“主角徐凤年的身上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的、突出人的主体性的一种创作手法。他从追求自己个人的自由享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雪中悍刀行》中从个人到国家社稷层面的价值转移,体现了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提升的手段和路径,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实现了连接。”

  题材自觉、文化自觉:书写中国意向的武侠精神和江湖气魄

  经典武侠故事之所以能被奉为圭臬,不仅是凭借江湖侠客浪迹天涯,快意恩仇的“爽感”,更因为其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与家国情怀,在时代浮沉中给予了几代中国人感情和精神的寄托。因此,《雪中悍刀行》作为一部新武侠作品,也在极力地建构和表达着具有中国文化意向的武侠精神及江湖气魄。

  在网络文学改编剧陷入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程式化,越来越难出圈的当下,《雪中悍刀行》充分体现了题材自觉和文化自觉。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范咏戈认为,“这部剧瞄准了网生代已经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的市场环境,研究如何使二次元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既回应了粉丝群体的高度期待,又进一步从正能量上培养他们和剧集的黏合度。”

  男频IP类型再生:在创造性改编中沉淀同类题材方法论

  在目前的IP改编剧市场中,面向男性受众的成功作品屈指可数。而作为男频IP改编剧的代表,《雪中悍刀行》的创作模式给行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优秀样本。

  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何天平认为,一直以来IP改编剧的市场似乎都没有找到一种满足男性观剧快感的创作逻辑。很多男频作品推向市场之后既没有男性买单,更得不到女性青睐。“但是《雪中悍刀行》找到了一种处理男频IP比较自洽的思路和方法,至少在类型意义层面上形成自己的拓展,让作品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独特风貌。”

  在男性题材不被看好的市场中,《雪中悍刀行》既有传统武侠的风范,又加入了现在年轻人比较喜欢的玄幻元素、智谋斗争,有力地影响了该类型作品的整体创作环境,在行业中起到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