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理一个菜园子,如同打理一个家。菜园子不大,但一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新鲜蔬菜。”76岁的宜兴金兰村村民徐法云说。农家房前屋后的小菜园,成了宜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内容,并被列入“选美”范畴。不久前,宜兴市妇女联合会组织“美丽菜园”评选,并引入第三方调研分析团队进行入户测评,得分高的118户“美丽庭院”、13户“美丽菜园”日前受到表彰。宜兴市域内“三山两水五分田”,自然村落星罗棋布,农家小小菜园不仅承载乡村自然美、乡情美和风俗美,也成了别人眼里的诗和远方。
新做法以小带大
徐法云平时和老伴、儿媳妇在一起生活,他家的房屋后面是一条整洁的河道,河岸边上的菜地高高低低,严冬时节里,菜园依然田禾茂盛,充满生机。在这里,左邻右舍的菜地紧挨着,有统一的栅栏加以区分,菜地、河水、人家,高林、矮木、草茬,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图画。
徐法云家屋后的菜地都是零星自留地。种菜不仅能提供生活所需,而且能美化村庄、延续劳动生产习惯。“算好有利接茬时机,循环接茬种植。辣椒、茄子、黄瓜,还有萝卜、香菜、小葱、大蒜等,我都会种。”徐法云说。在他看来,把蔬菜种好也是一种光荣,农家人种菜自给自足是本分。
在宜兴市芳桥街道的后村,周培源故居周围农家的小菜园面貌可以用“惊艳”来形容。这个小村庄的人家集群而居,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布置得当,如同锦绣的花田一样令人赏心悦目。经常有到周培源故居参观的游客,特地走到村民的菜地拍照留影。
“小菜园和农家庭院之美,是推进乡风文明、提升群众精神面貌的有效载体,是延伸美丽产业、发展美丽经济的坚实基础。”宜兴市妇女联合会负责干部表示,用农家小菜园和庭院“小美”带动乡村“大美”,已成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做法。
山乡菜畦成诗和远方
在宜兴山区太华镇,山村农家房屋依据山涧而筑,山涧溪流淙淙,菜园水土丰润,蔬菜生长得力。山乡的小菜园大多由石块垒墙,形成界别。各家各户的小菜地顺着蜿蜒的山涧排开,大小有别,层次丰富,极具山乡风情之美。因此,每年春秋两季常有游客到山村拍照、采风,成为乡村旅游的生动画面。
“住在我们家的客人,春天到后山采集春笋,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我们家的小菜园采摘新鲜蔬菜,甚至可以帮着一起整地作畦、播种育苗。”宜兴张渚镇一家民宿的主人陶青告诉记者,即便是旅游旺季住店客人多的时候,他家的小菜园也能保障蔬菜品种和数量的供应,“捡到篮里都是菜”。
2017年,随着总投资达80亿元的雅达阳羡溪山项目落户后,洑西村200多户村民在阳羡湖畔选址另安新家。茶圣家园采取宅基地异地重建模式,与普通农房翻建不同的是,茶圣家园改变的不仅是农民居住环境,更将其融入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致力将其打造成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区,生态旅游新亮点。住在茶圣家园的人家房前屋后,是五彩缤纷的小菜园,由于规划整齐,格田成方,这里农家的小菜园十分“上照”。不久前,无锡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暨农村住房建设现场推进会在这里进行,参观者对当地农家美丽的小菜园赞不绝口。
童年记忆无法抹去
宜兴不久前举办乡贤大会,大会主办方在会场外设置了图片展览区域,在外乡贤们在此驻足良久。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图片中,既有家乡新貌,也有乡村农家生活场景的真实反映。其中,宜兴农家房前屋后整洁、美丽的小菜园,透着乡情美,许多外乡贤看了之后感动不已。
在宜兴离墨山下的五洞村,村民赵文春家的房前屋后小菜园管理有方,蔬菜产量比较高。因此,她经常往宜兴城里跑,将时令蔬菜分给亲友。位于宜兴东氿南岸的方家圩、猷谟圩等村庄,农家的小菜园颇具规模。因此,在附近的大浦老街、张泽老街的农贸市场,特地设置了蔬菜直销区。几乎每天清晨,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会起大早将自家小菜园产出的蔬菜带到市场上出售,他们凭着勤劳和智慧,将老年生活安排的十分妥当,种菜成为他们生活的乐趣,也是宜兴乡情美的一幅画面。
宜兴濒临太湖,沿太湖西岸的宜兴渎区有丰富的“夜潮地”,十分适合种蔬菜。在宜兴渎区的师渎、徐渎、浦南、太湖头等村庄,农家人一大早就会乘上直达宜兴闹市区的农村公交车,把新鲜蔬菜送到城里子女的门上。“母亲的小菜园,寄托着她对生活的希望与梦想,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一道风景。今年冬至之前,母亲给我们送来了比平时多很多的蔬菜。”在宜兴一家银行工作的范女士说,她娘家就在太湖岸边,老家房前屋后的小菜园是她脑海里无法抹去的童年记忆。
(晚报记者 何小兵/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