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看无锡

对“35岁焦虑” 别放大也别放松

  35岁似乎成了一道“坎”,让那些临近它的职场人焦虑万分。昨天,本报A06版《35岁,怎么就成了“职场分水岭”?》一文探讨了这一现象。

  发展心理学认为,35岁属于成年早期(20-40岁)的后段。在成年早期,个体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但人的生理机能却从30岁左右的巅峰期开始下滑。生理上的变化叠加家庭和职场角色的转变,再赶上知识技能快速迭代,新事物、新模式层出不穷,让很多人在35岁左右出现职业焦虑,也不难理解。

  然而,35岁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别行业的现象,其中以互联网行业最为突出。据《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2020》,19家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人才平均年龄为29.6岁。开发互联网产品需要长时间、多精力的连续投入,精力旺盛的单身青年无疑成为最合适的人选。互联网行业出现“年龄焦虑”有其必然性,但35岁的职业红线并不适合于所有行业,对医疗、科研等领域从业者来说,35岁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

  其实,对于职场人,只要能力突出、业绩优秀,年龄再大也可以成为猎头“围猎”的目标。毕竟,不是所有行业都吃“青春饭”。“杞人忧天”大可不必,而在充满变化的时代,未雨绸缪又不失为明智之举。比如,时刻保持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夯实所在领域的核心技能水平等。除了个人勇于走出“舒适区”、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外,也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形成合力,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让更多职场人各尽其才!(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