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无锡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的“同伴交流工作坊”又要开张了!据了解,这是该中心甘雨公益服务站的一个新项目,将为残障儿童家庭提供“抱团养娃”的支持。
现场互动,让家长们敞开心扉
最近,“同伴交流工作坊”已连着两个周六为残障儿童家长提供交流。从发育迟缓的儿童到自闭症孩子,每一期的主题都按照孩子的残障类型邀请不同的家长前来交流。每次的开场环节,为了消除家长们的陌生感,主办方的破冰游戏设计得很有意思。首先是给自己取个特别的名字,并说一说为什么。家长们很快沉浸其中,我叫“天天”,希望孩子天天进步;我叫“橙子”,这是孩子最喜欢的水果;我是“蜗牛”,希望牵着自闭症的娃一起慢慢走,静待花开。家长们起的名字五花八门,既尊重了隐私,也能从中了解他们的心境。
而接下来的“我们都一样”环节,则要离开座位四下找朋友,寻找别人和自己的共同处。“都穿灰色的衣服,都坐地铁来这里参加活动,都喜欢喝咖啡”,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的家长找出了20多处共同点。在活动中,大家彼此增加了了解。而“取长补短 团队互助”环节则需要家长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人眼睛看不见,一人只能单腿走,在彼此合作中,捡到地上的水果,并猜出其品种,让人明白每个人都有缺陷,而互助能让人达成目标。
这些互动,是特意为家长们设计的。无锡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中的许多人平时默默为孩子的残疾伤心落泪,不愿面对外界,工作坊努力让他们寻找到释放压力的途径。
曾经遭遇的痛,终于可以诉说
工作坊活动的重头戏是家长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叶子”曾在自闭症行业工作过,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也是自闭症。“孩子是难产,在保温箱中住了好几天”,“叶子”分享说,虽然孩子七八个月时互动性不错,但后来带孩子去早教,发现孩子根本不听指挥,再仔细观察,发现他看电视时不聚焦,喊他经常不应答,也不说话。她敏感地觉得不对,去医院诊断说有自闭症倾向。“婆婆生重病,家人没有能帮忙”,“叶子”自己带着孩子做一对一的个训,但没有设备,常常感到崩溃,脾气也变得十分暴躁。那时,孩子从1数到10整整学了一年,诸多无奈,她不愿和同事、同学沟通,一直自我逃避,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甚至有了轻微的抑郁倾向。
“别人的孩子都会跳跃,我家的孩子却跳不起来,也不会原地踏步”、“别人的孩子刷牙会吐出漱口水,我的孩子却只会咽下口水”,家长们各自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艰难历程,讲到难过的地方,都会相视对望,原来都曾有过同样的痛苦。“很少遇到这么多的同道人”,现场的“蜗牛”表示,在这里突然感觉很释然。
只为他们提供一个互相支持的平台
“带孩子出去,经常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说这孩子是个傻子”,妈妈“茉莉”有时也很无奈。但爸爸“足球”却认为,不要在乎面子,孩子只有进入社会,才能接触更多的语言,有利于其开口。数字对自闭症孩子来说,往往很难理解。妈妈“天天”支了个招,尽量让孩子在场景中学习知识。她家在7楼,每次和孩子一起上楼时,就会数一楼、二楼、三楼,慢慢地,孩子就明白了数字的含义。学说“蛋糕”,会让孩子去闻一闻、尝一尝,慢慢让孩子在词语和实物之间建立联系。孩子不爱说话,她会在游戏中激发语言。比如在玩秋千正嗨时,故意停下来,不爱说话的孩子一着急,就会说,“妈妈推我”,主动开口。在分享中,家长们彼此介绍自己的好经验,彼此打气。
“我们这个工作坊主要让家长们能够在家庭、孩子和自己之间找到平衡”,无锡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的主任朱一敏介绍,他们之前的甘雨公益服务站都是单向为家长做培训,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些家长会沮丧或退缩,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能激发原动力,于是建起这个以家长间交流为主的工作坊“抱团养娃”。他们在每期活动后,都会建立一个专属的微信群,希望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合作,一起积极帮助孩子康复,接纳孩子的残障,建立起生活的信心。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