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补衣高手才姑

  | 甄晨 文 |

  才姑是补衣高手,我认识她当然也是从补衣服开始的。

  我第一次补的是一件羽绒服,穿了8年,质量非常好,也特别暖和,唯一的缺憾就是袖口磨出了几个小洞。针线活我也能做,但想来想去总觉得这袖口不好补。

  才姑的摊点在一家超市门外。第一印象是她的红润和健康,然后便是她朴素开朗的性格。她检查了我的衣服,想从里面的门襟拆出一块同样的布来补袖口。后来发现袖口的内侧还有一个袖子可以拆除,这样就有同样的布来替换这一块了,收费80元,几天后我去拿衣服,手艺太好了,完美。

  有一位朋友更夸张,一件大衣从福建寄过来,补好了再寄回去,他们那里居然没有人补衣服。

  一天有个老人拿来一件羊绒衫,被虫蛀得像破鱼网似的。这样破的羊绒衫,补起来很困难。但才姑想,这样的衣服还要补,说明老人家境不好。才姑从小穷怕了,看不得人穷,她下决心一定要帮老人把羊绒衫补好。

  才姑果然有才,她觉得直接修补,效果不好,因为破损的地方太多。她想到小时候,穿旧的衣服,妈妈给重新染色,染完就像新的一样。她把整件羊绒衫拆了,有污渍的线去除,找安徽的朋友想办法搞到染料寄过来,把羊绒线染成了花灰色,然后,再找到朋友在机器上重新编织了这件衣服,原先是鸡心领,现在改成小高领,老人穿小高领舒服。因为原来的线不够,领口、袖口、下摆都是黑色镶边。一件“破鱼网”变成了一件新的羊绒衫。老人很高兴,他说,这件衣服是20多年前买的,当时花了1000多元,只穿了一年,因为保管不当被虫蛀了。好几次想扔掉,但总是心有不甘,想不到经过才姑的巧手,焕然一新了。

  补衣服的机会多了,断断续续的,我知道了才姑的故事。

  她老家是安徽安庆,兄弟姐妹9个,才姑是最小的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家里人多,实在上不起。小时候,她有点怨恨父母,不识字,我将来怎么办?现在想想,父母也是没有办法。

  才姑七八岁就跟着妈妈纳鞋底,做鞋子,也不知道为什么,针线活她一学就会。有一次,她想做一双拖鞋,没有鞋样,就用哥哥的旧作业本放在鞋帮上剪出一个样子,拖鞋做出来了,妈妈感到很惊讶,丫头聪明,你怎么想到的……后来,跟着村里的姐姐学打毛衣,一教,她就会。

  那时,家里穷,没有钱,只能自己找出路,她15岁出来打工,当时常州一个纺织厂出来招工,一共招了25个人,做了半个月,剩下3个人,因为她有一点基础,上手快,很快就安排到了修布(修有瑕疵的布)的岗位。20多年前,那时她的工资是最高的,别人拿300元,她可以拿400、500元,有时加班多甚至800多。大家都不服气,凭什么,她这么小,工资这么高?师傅说,她有手艺,你们会修吗?她在那里做了三年,师傅的话,她一直记得:你有天赋,一定要好好学,学会了将来可以成为你的饭碗。

  再后来,她去了常熟的一家针织厂打工,专门做毛衣,机器上织毛衣也会出现瑕疵,出现瑕疵的毛衣就要拆了重新织。她对老板说,这个毛衣不用拆,太费功夫了,我会修。从此,她就专门负责修有瑕疵的毛衣。老板说,你这么有天赋,又这么勤劳,可惜你没有文化,要不你也是可以做很多事的。

  后来,才姑结婚生子,开快餐店。她看到很多阿姨在菜场、超市门口修补衣服,她觉得自己也可以干这一行,而且会比她们修得更好,她修补过程中不用打结,都是靠针线纹路锁住的。她什么都会修,特别擅长针织类的,羊绒衫、羽绒服、鞋子……

  她没有上过一天学,认字都是靠自学,跟着磁带听歌,看着歌词对照学会一些常用的字。补衣服这一行,她已经做了20年,现在真的成了她的饭碗,她很感激当年的师傅,是她教会了这门手艺。

  手艺人真的是一个宝藏,一件价格不菲的衣服,有瑕疵不能穿,扔掉又舍不得,才姑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巧手,修旧如新,给一个个顾客带来惊喜。才姑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那个找才姑补羊绒衫的人原来是作家夏坚勇,人们都叫他夏老师。夏老师说,他一定要为才姑写一篇文章。

  后记:才姑的儿子今年四年级,读完我写的文章,了解到作家也来找他妈妈补衣服。他激动得拥抱了妈妈足足一分钟。妈妈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兴奋,他说,这样会有很多人看到妈妈的故事,我老师也可能会看到,找妈妈补衣服的人会越来越多。我妈妈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她是一个有本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