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推进大会召开在即,记者昨从市工信局了解到,自2017年以来,全市“智改数转”标杆不断增加,数量质量均居全省领先。去年,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持续推动无锡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无锡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大中小企业“一个不落”
走进小天鹅公司的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运营中心,一块数字大屏便映入眼帘,一个个板块记录着公司从客户订单到生产过程再到物流的整个过程。点击其中的一个板块,可以看到客户下了多少订单,预计需要的天数,目前已备料的件数,以及生产中的、已入库的件数都一目了然。
公司数字运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进行“智改数转”之前,公司采用的是备货制,即先生产再根据库存供货,这种方式的效率不高、交付时间也往往较长。而将生产过程进行数字化并相互打通之后则有了不同:“客户下订单后,整个上下游按照订单进行生产备货,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市工信局智能制造处负责人介绍,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中,必然需要大企业的示范引领,“只有这些企业带头转型,其上下游的企业就会被带动起来。”以小天鹅公司为例,去年共帮助13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对自身智能制造的定位、现状和发展路径处于“迷惘”之中。针对这种情况,工信部门去年推出了“小而美”数字化转型方案,聚焦于计划调度、生产作业环节这些中小企业转型中的痛点,同时结合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如首批16个解决方案中有印刷智慧工厂系统、机加工智能制造管理、汽车电机行业信息化等,为中小企业的转型提供了精准助力。
智能制造有“无锡标准”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推进“智改数转”过程中,他们常常会被问一个问题:“什么样才算智能制造?”这种不明确使得企业对自身到底处于智能制造的什么水平并不清楚,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分步实施智能制造,而需要一个可操作性的标准来进行指导。
市工信局(当时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无锡市制造企业、相关协会,在市标准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共同制订并发布了《无锡市智能制造水平评价规范》。这个评价规范给出了企业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模型,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地级市智能制造评价标准。据统计,截至去年全市共有5740家次企业依据这份评价规范进行了智能制造水平自评估。
也正是通过开展智能制造水平评价工作,全市先后有无锡普洛菲斯电子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无锡深南电路有限公司3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晚报记者 甄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