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未来几年,无锡“城市空间”将有大变化!

  近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 打造高质量集约利用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生态环境基础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涉及生态保护修复、无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混合用地创新探索等方面,与我们未来生活空间的变化息息相关。

  与以往政策相比,这些文件有哪些突破点?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昨日,市政府召开2022年度第三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土地储备中心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项解读并答记者问。

  关于“资源配置”

  “十四五”期间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2万亩

  受资源禀赋限制,我市长期面临土地要素紧张的难题,“十四五”期间,随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及太湖湾科创带等重大战略的落地实施,预计用地需求将更大。无锡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加高效精准的资源配置格局来支撑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关于深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 打造高质量集约利用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应时而出。

  《意见》围绕“构建一体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打通多元化的存量流量整治盘活路径、创新精准化的规划用地管理服务模式、建立市场化的城乡要素流转配置机制”4个方面,明确17项重点改革任务。初步计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在更大范围推进国土空间生态化整治,完成土地整治新增耕地2万亩,完成生态湿地修复1.43万亩,腾退低效产业用地4.6万亩;同时,针对产业用地布局不够集中集聚的问题,将更新产业用地9万亩,推出产业新空间9万亩,加快实现“地等项目”。

  “《意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无锡资源要素配置工作从‘单向管理’迈进了‘系统治理’的新阶段”,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意见》实现了两项突破——一方面,通过创新生态保护修复等路径,实现全域全要素的资源统筹和盘活,打开了发展的新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政策集成,构建了一个更加精准、高效、集聚的资源配置体系,让好项目不缺地、好产业有空间。

  关于“生态治理”

  到2024年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

  《生态环境基础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着重解决我市生态环境基础治理能力方面的短板。围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提出6大类73项工程,分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重点工程、治水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无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重点工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工程、区域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等6大类。总投资额约279亿元,为历年来之最。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三年行动计划》治理力度空前,也制定了更高的目标。到2024年,全市建成区100%建成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5%,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5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自然村治理覆盖率达93%以上,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设施覆盖率均达90%以上,生活垃圾及其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达100%。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通过三年努力,全市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生态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到2024年,我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关于“产业用地”

  鼓励工业项目利用地下空间建设配套设施

  “十四五”期间,我市产业发展面临新阶段。为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用地需求,我市研究创新混合用地政策,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重点围绕提升工业用地高效配置,从容积率限低、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支持土地复合利用等7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举措。市土地储备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与之前的工业用地政策相比,本次出台的《通知》,进一步优化覆盖全产业类型、全周期管理的产业用地政策体系,实现产业用地“经济密度”和“科创浓度”的双提升。

  从政策支持广度来看,形成了涵盖从小微初创企业—生产型企业—生产研发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全类型用地政策体系,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元化用地需求,实现了产业类型全覆盖。从产业用地经济密度来看,通过提高用地容积率标准,鼓励工业项目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仓储、停车设施以及生活配套等设施,实现了增效不增地。进一步扩大了产出 “分子”,缩小了用地“分母”,提高亩均“含金量”。此外,探索混合产业用地,吸引创新要素集聚,通过最具竞争力的混合产业用地政策吸引最具创新力的企业落地,助力无锡成为国内一流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晚报记者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