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这场体育盛会离不开 每个人的努力

这群师生、校友为冬奥会添彩

  林诗凌(左)

  设计样稿,冬奥会志愿者制服最终样式集纳了其中不少理念。

  举世瞩目的2022北京冬奥会,也有无锡高校师生、校友贡献的智慧和力量。2月4日,江南大学2017届校友林诗凌作为颐和园第16棒火炬手,顺利完成与第17棒中国女排队员朱婷的交接。江南大学教授沈雷带领的团队参与了冬奥会制服装备设计,获得最具含金量的“杰出贡献奖”。2月10日,记者采访了这群为冬奥会献力的师生和校友。

  为冬奥会制服贡献智慧

  江南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博导沈雷教授组织团队参与了冬奥会制服装备设计,还捧回了大奖。“能为冬奥会出份力,很开心!”参与设计的江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学生许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心道。

  服装是冬奥会整体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的是国家形象。沈雷介绍,两年前冬奥组委会就在全国广邀最好的专业设计师和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制服装备设计这一重要任务。他说:“当时冬奥组委向全国200多所时装院校、200多位重点设计师以及全世界20多个时尚机构发出邀请,对提交上来的设计作品进行多轮筛选,整合各类元素后再集体深化完善。江南大学参与设计的数量、选用的设计元素和设计配合度等,获得了‘杰出贡献奖’。全国一共就颁了5个‘杰出贡献奖’,很不容易。”他说。

  沈雷曾设计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并获奖。2020年受邀参与冬奥会制服设计,他所在的学院组织师生全力以赴开展设计创作。王宏付教授、崔荣荣教授、吴艳副教授、唐颖副教授等积极指挥推动,组织研究生、本科生许晗、金倩、贾鸿英、江润湉、张婧楠等组成多个小组,对冬奥元素和设计理念做了全方位的演绎。

  这么重大项目的设计,对这群师生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沈雷解释,在外行人看来很简单的一种颜色运用,或许需要设计师在数千种相似的颜色中千挑万选出来。许晗还记得,和伙伴们分工合作,曾有许多个夜晚“挑灯夜战”到凌晨三四点,只求把每个细节都做到尽可能完美。“一个设计的想法从产生到落到实处有着很长的距离,在运用图案方面,怎么把控好复古与创新的度也不容易,我们只能一点点尝试。”她说。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制服装备发布时,许晗和参与设计的小伙伴们都特别高兴。“我看到了不少眼熟的元素,比如衣服的颜色、衣服上的分割线、前片胸口的图案等。”许晗笑道,“在观看冬奥会时我真切地感受到,这场体育盛会得以顺利举行每个人付出了努力,我们参与的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但能出一份力真的很开心。”

  奔跑在中国传统体育研究路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届毕业生林诗凌作为国际奥委会青年领袖项目成员,被国际奥委会推荐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在北京颐和园参与了火炬传递,引发江南大学师生的关注和热议。“前往火炬传递点时,与我同车的是来自医疗、体育、演艺等多个领域的代表。我们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但大家共同期待着火炬传递的时刻,共同聚焦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也因此有了许多共同语言,一路上热情满满。”林诗凌感叹,火炬传递是一件“浪漫”的事,在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然复杂的当下,各国人民因火炬传递而联结在一起,这正是体育的魅力。

  “无锡人文氛围浓厚,在这里生活的4年很舒心,收获颇多。江大给我们创造了自由的学习环境,大家能够为喜欢的事情而相聚,这种感觉很好。”从大学生成长为奥运火炬手,林诗凌做的每个选择都“环环相扣”,兴趣、幸运和坚持是她选择中的关键词。“我大学期间就很关注体育,是个篮球迷。在择业时我充分考虑自身专业能力和兴趣,选择进入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与NBA球员对接体育用品业务,其间幸福感和成就感拉满。”林诗凌说。2020年1月,林诗凌赴美国旧金山大学攻读体育管理硕士专业。受疫情影响,当地的体育工作机会变少,相关赛事或延期或取消,原本以实业为发展目标的她经过思考后选择转型学术领域,“比起原地踏步,抓住在校时间在不断试错中找到发展方向更有意义。”读研期间,林诗凌跟随导师编写专业书籍,进入多个体育公司尝试不同岗位,并参与清华大学体育产业中心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扶贫等方向的研究。学术研究需要大量阅读作为基础,国际奥委会启动第三批青年领袖项目的消息因此进入林诗凌的视线。她从全世界3000多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25名入选青年之一。

  入选青年领袖项目后,林诗凌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场地和设备开展高层次体育项目,但各地都有本土特色的体育运动,其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我希望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能被推广到更广阔的平台,得到传承,而当地人民能够无压力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享受体育。”林诗凌说。

  (陈春贤、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