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市民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未来五年,无锡体育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刚公布的《无锡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显示,到2025年无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4.15平方米,以无锡常住人口746.2万人来计算,体育场地面积会增加760多万平方米,欲将无锡打造成“运动友好型城市”。
只提升1.02平方米 任务却很艰巨
2020年,无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2%,比2015年提高了3%,在江苏名列前茅;无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3.13平方米(以最新无锡人口计算),比2015年增加了0.46平方米,无锡市民(成年人)的体质达标率为96.7%、每万人拥有体育指导员36个……
而“十四五”时期无锡体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上,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增长到4.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预计超过47%,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每万人拥有体育指导员不少于45个。
3.13到4.15,提升1.02;42%到47%,提升5%……看似只是在当下无锡全民健身数据上做了微升,是太过保守,还是目标定得太低了?无锡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刘新才表示,有的指标看似只提升了一点,但其难度和意义是巨大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每万人拥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内容都非常务实,且具有操作性。“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来说,基于本身的城市面积和实际的人口,无锡并没有那么多场地可用,在增加体育场地面积方面有很多局限性。你别看只提升了1.02平方米,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无锡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锡需想尽一切办法,最大限度动用资源去对体育用地做增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是继续建设各区体育公园,或改造提升,“一园多能”是今后体育公园的大方向,“我们更希望公园能适合全龄人群,多增加体育健身设施。”
体育设施格局变化 打造全民健身中心
早在2012年初,无锡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各地区逐步新建了一批体育中心、体育公园、体育广场和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如建成龙池山自行车公园、运河西路全民健身景观带、西蠡湖慢行系统、惠山区全民健身中心、江阴城市绿道等一大批公共体育设施。”刘新才说。这几年,无锡全民健身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各级各类体育公园227个、健身步道2629公里、健身路径7686套、社会足球场155片,完成环古运河健身步道、贡湖湾彩虹步道、环尚贤河全民健身步道、贡湖湾湿地公园锡马体验步道等一批民生工程。“十四五”时期,无锡将继续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据悉,全市足球场地保有量会从609片增加到670片,加快推动足球、篮球、排球运动普及和提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门口有足球场,每天来一场,着实满足。”在新吴区外企上班的李辉是一个超级足球迷,对于《规划》上提到足球场地的增加,一大早就将消息发到了无锡各个足球群里,群里均是点赞和欢呼声。
优化市级重大公共体育设施格局,无锡市奥体中心、无锡市体育中心改造等项目备受关注。“奥体中心最主要的功用就是承接专业的体育赛事、专业训练,这样可以与新体区别开。”无锡市体育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张宏解释,新体的改造一直在计划中,新体将从竞赛功能变成群众性功能,打造成全民健身中心。记者获悉,2月底到3月初,新体将会安装第一批储物柜,而这一举动也是因江南晚报在1月21日刊登的《负重起跑或硬扛低温 冬季跑步我的外套能放哪儿》给予的提示。在无锡,热门的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处均无相关储物柜和驿站,“运动时,我的外套能放哪儿?”张宏告诉记者,设立户外储物柜刻不容缓,下一步体育公园塑胶跑道的整修也会加入智能配套设施。并完善落实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有效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加大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把公共体育设施维护管理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范畴。
品牌赛事拉动消费 提高城市形象
体育设施是市民健身的空间,也是赛事举办的载体。《规划》指出,无锡继续打造独具魅力的国际赛事名城,着力彰显“赛事无锡”品牌形象。通过体育赛事引领全民健身、拉动消费经济、宣传城市形象、促进招商引资等独特功能作用得以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体育+科技、体育+康养、体育+教育等多领域融合发展,无锡体育制造业铁军纵横国内外市场,在大国地标上烙下印记,“十四五”时期,无锡要努力争当全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据《规划》,体育产业总产出要年均增长13%以上;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025年比2020年翻一番,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体育消费总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新引进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体育赛事,新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体育赛事综合效应进一步放大,展现“赛事无锡”品牌形象。 (晚报记者 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