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他们24小时随时待命,不放过任何病毒的蛛丝马迹

精准流调:看“福尔摩斯”如何“擒毒”

  这是来之不易的成果:自2月15日我市出现新冠病毒疫情以来,新增的阳性病例均在重点管控人员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社会传播风险。

  只有管控的人群面缩到最小,整座城市才能有序高效运转。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市区疾控部门的流调人员身穿防护服,手拖流调箱,争分夺秒奔走在学校、企业、社区、发热门诊、隔离病房之间。

  他们汇总各种信息并从中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病毒的蛛丝马迹,为的是全力以赴在病毒传播前切断传播途径,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流调溯源和应急管控齐头并进

  2月15日,元宵节,也是我市中小学寒假开学后的第二天。早晨8点,当学生们陆续入校后,家长圈中突然“炸锅”:无锡市一名女子从苏州回来后核酸检测呈阳性,其女儿在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城中校区五年级就读,核酸检测同样为阳性。市疾控中心接到通知后火速派出流调组。市疾控中心急传科副主任施超第一时间带着一支流调队,穿上二级防护服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置工作。

  “考虑到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生们的年龄特点,既要快速控制疫情传播,减少对孩子们的心理创伤,又要最大程度维护社会、生活、教学等秩序,因此我们采取了流调溯源和应急管控齐头并进的战略战术。”施超介绍,流调组一方面详细调查感染者行动轨迹、活动及活动场所、接触的人员,以及人员和环境检测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测序,很快查明了病毒来源;另一方面,根据流调信息,及时制定和落实风险人群排查、判定及管控,核酸采样检测、消杀、相关风险场所分级分类管控(封控区、管控区及防范区)、健康监测、健康宣教等防控措施。

  从2月15日早晨到2月16日凌晨,学校秩序井然。学校一位领导给流调组发去微信,感谢他们的“快和准”,控制了局面,阻断了疫情的传播。

  与施超同时奋战的共有6组流调队,他们深入到可能与疫情相关的每一个角落,为追寻“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链条、及时制定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应对疫情争取宝贵时间。多部门协同作战将阻断传播风险再提速,疾控部门根据病例、重点密接的流调信息排查风险场所,公安部门对重点风险场所开展时空伴随人员排查,排查出的人员由疾控部门赋黄码管理,及时管控传播风险。

  流调人员们更像一群幕后“侦探”

  流调人员拼的绝不仅仅是体力和速度,他们就像是一群“福尔摩斯”一样的侦探,考验着他们的脑力。

  “发病前14天的行动轨迹是什么?有没有外地疫区旅居史?回来后到过哪些地方?搭乘过哪些交通工具?接触了哪些人?病例特点是什么?病毒特征是什么?……”流调员首先要掌握被调查者的行动轨迹,如每一时刻到过哪里、干了什么,并和公安的信息交叉比对,对信息疑点、盲点或死角进行再核实。

  然而,并非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能提供非常清楚的行程轨迹。市疾控中心流调员陆明艳举例,有个被调查者10点钟离开家,10点22分才到商店,可这段路程步行只需要10分钟,她中途也许还去了别的地方,途中有没有戴口罩,有没有和其他人说话,得赶紧查清楚。

  从未出现在人们面前,却掌握着“破案”的关键环节,像陆明艳这样的幕后“侦探”还有很多,他们有的需要不断推敲多个被调查者的行踪轨迹,找出有矛盾的细节,核实、排查,像拼拼图一样,一块一块补充上去;有的则要通过多例病例信息分析对整体疫情进行专业的风险评判和趋势研判,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决策依据。

  参加本次疫情处置的流调员,有很多是来自外地的青年,他们的“外地口音”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误会。老家东北的流调员杜先超就被疑为电话诈骗人员而被拒接电话。好在他以真情得到了对方的信任和配合。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市民们接到流调电话,能多理解多配合。“我们早一点了解真相,疫情就能早一步控制。”

  精准流调让这座城市节奏依旧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区两级疾控的流调人员63人,共流调、排查和管控密接人群1282人,次密接人群2594人,一般接触人群5988人。市疾控中心主要领导坐镇指挥,连续多日彻夜无眠。急传科主任沈元统筹协调流调溯源工作,深夜还在锡山处理事务。急传科副主任施超的女儿正巧就读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城中校区,遇到女儿,他都没有空说句话。而他之前刚刚接受过一次手术。刘娟副主任医师的两个孩子大的3岁,小的才11个月,两个孩子先后发烧感冒,在这种情况下,仍在哺乳期的她还坚持工作;高雨蒙主管医师的女儿才5个月,但是她仍然加班加点工作。流调员张熙说:“为了精准流调,有时为了核实信息需要查看监控,有调查对象出现的画面还要反反复复对比,一帧一帧推敲,最长的一次连续查看了近20个小时的视频,眼睛刺痛、流泪、畏光。”而他们早已习惯。梁溪区疾控中心何迎峰开展病毒检测溯源到深夜,当回到居住小区时恰逢小区封控管理,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这座城市,没有因为疫情而乱了节奏,“岁月静好”的背后,让我们记住他们!(卫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