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24日,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吹响聚才成势、聚智兴业新“集结号”。代市长赵建军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一平、市政协主席周敏炜,市委副书记朱爱勋出席。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柏长岭宣读《关于无锡市产才融合突出贡献人才的通报》。
杜小刚指出,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全市各级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以“一百年不动摇”的信念和毅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更加突出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高站位、更大魄力、更实举措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到2025年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到2030年成为全国一流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到2035年全面建成人才强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杜小刚强调,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要把握好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是服务大局、扛起光荣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变局、战胜风险挑战的关键之举,是打开新局、增创发展优势的根本之策,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加快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着力打造人才向往之地和创新策源之地,更有底气、更为自信地扛起“三大光荣使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无锡担当、贡献更多无锡力量。二要把握好内涵要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进一步擦亮“无比爱才、锡望您来”的城市品牌,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人才友好型城市、运动友好型城市,让人才工作首位度更加巩固、人才资源集聚度更加绵密、人才供需匹配度更加精准、人才平台标识度更加鲜明、人才生态优适度更加凸显,使无锡真正成为八方英才近悦远来、扎根立业的热土。三要把握好实践原则。坚持相向施力、多向聚力、靶向用力、双向发力、外向借力,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立足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把高端引领和整体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区域间人才发展协作合作,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吸引和配置人才资源,奏响人才工作“大合唱”,为无锡高质量发展引来更多源头活水。
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
杜小刚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找准发展路径、优化事业布局、升级工作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一要以系统化思维打造人才供应链条。聚焦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坚持科学统筹与精准引育的有机统一,瞄准“紧要处”集中用力、扣住“紧缺处”扩大供给,实施科创产业人才集聚工程、重点领域高端人才引育工程、优秀青年人才“锡引”工程,引育更多战略“帅才”、领军“将才”、青年“俊才”、产业“匠才”、行业“英才”,构筑塔基更厚、塔体更壮、塔尖更高的“人才金字塔”。二要以高端化平台形成人才集聚效应。着眼于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成就梦想的舞台,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能级创新载体,建好用好标志性平台、协同性平台、专业性平台、支撑性平台,构筑人才集聚“磁力场”,扩大人才涵养“蓄水池”,做强人才创新“能量核”。三要以国际化视野拓展人才工作格局。抢抓海外人才回流机遇,拓宽国际化引才渠道、完善国际化培养机制、提升国际化生活品质,用国际化视野引进全球人才,用国际化规则创新体制机制,用国际化标准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扩大全球人才“朋友圈”。四要以市场化方式提高人才配置水平。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培育和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实施城市人才猎头、人才创投、人才合伙人计划,发挥人才集团专业作用、头部机构集聚作用、金融资本支撑作用、社会组织协同作用,撬动市场要素支持人才发展,推动人才资源配置实现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五要以法治化手段涵养人才创新生态。围绕形成更优越的制度、更稳定的预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规范的法治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更加高效的评价体系,在法治规范上做“加法”、在压力负担上做“减法”、在评价激励上做“乘法”、在破解约束上做“除法”,努力赢得人才“用脚投票”的竞争。六要以精准化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在出台真金白银优厚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提供真心实意的优质服务,分类认定、个性服务,数字赋能、智慧服务,系统集成、周到服务,让广大人才时时处处感受到友好、友善、友爱,在无锡更有舒适感、安心谋发展。
会上,无锡市产才融合突出贡献人才获表彰,无锡市人才集团、长三角(无锡)国际人才港、太湖湾高校校友科创园、2022中国无锡“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集中授牌。
(高美梅、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