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鸿 文 |
年少时,总觉得五十岁很遥远,盼望着长大,有很多事想做要做。不经意之间,已然年过半百,双鬓染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精彩不觉过半,来路尚可回味,回忆越积越多;前路亦是明晰,无非退休养老、含饴弄孙,或老有所为、亦有所乐。所谓知天命,就是知道应该做啥、不该做啥,懂得如何取舍、明白怎么活法。
多做欢喜事。一路盘点,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从建筑企业到机关,又服从组织调配工作。青年时秉承父训,老实做人、认真做事,适逢领导赏识,得以早些出道,转岗多个单位,已比不少人幸运。不同岗位,从事不同的事。每天醒来,面对一堆的事。做事比做官重要,做官更应多做事;做事离不开做人,做人一生一世。始终满怀热情,干一行爱一行,尤其这个阶段,正是阅历比较全、资源比较多、精力相对好的时候,更有条件做好事。从来没想昏昏碌碌混日子,想干事总有干不完的事,干成事也有点成就感。余生不算长,更当珍惜光阴,做好手中事、眼前事,不负韶华。
多陪伴亲人。常言道:人到中年万事休。到了这个年纪,人生基本定型,该有的名利、地位、财富大抵有个眉目,再没有也不必苛求。虽然姜太公八十遇文王,黄公望五十三岁始作富春山居,塞万提斯近六十写出《堂吉诃德》,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退休年龄倒计时,发展空间已有限。万事休,就是不该有、不必争的,按下暂停键,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完美;不现实、不客观的,就画个休止符,微笑面对生活中的缺憾。百善孝为先,此时最有意义的,就是上有老还健在,下有小初自立,多珍惜、多陪伴,把以前亏欠的多弥补一些,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总算没有离乡背井,少小离家老大回,庆幸可以时常看望父母,孙辈绕膝。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再见者,亲也。这种翘首以盼、守望相助的亲情,中年人体会更为深刻,也倍加珍视。
多注重身心。健康是1,其余都是0。没有健康为基础,一切都是空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历半个世纪的运转,身体机能毋庸置疑逐年下降,有时力不从心的感觉油然而生。每年体检,报告里不免这项指标超标,那个数据告警,警醒自己不再年轻。规律作息、合理运动,成为座右铭。人们常说,去一趟医院,想穿许多。这个年纪,耳畔常闻故人去,眼前但见少年多。健康与养生,变成交流绕不开的话题。其实,当记性不再像以前那么好,当身体出现各种的不适,这就意味着生命走入秋天,安稳为上。坐而读书、茗茶,行而运动、旅行,只为了身心安康,行稳致远。
少在意得失。人的一辈子,时时处处与得失相关,也不停在得与失之间权衡、选择。名与利,权与钱,爱与恨……一个人的前半生,想得到这个得到那个,用健康努力去拼搏;后半生,一个一个地失去,用金钱去换取健康,最终啥也带不走。少一些不必要的交往,腾出时间,可以归于简单生活。少了得失心,带着归零的心态,就容易知足常乐。杨绛先生说:“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少无效交往。古代有隐士,结庐而幽居,一箪食一瓢饮,不减其乐。而今,人是社会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与各种人打交道。走向社会,更是从社交开始,积累人脉资源,创造发展空间。人与人的交往,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既是学习提升的阶梯,也是爱恨情仇的载体。自从有了微信,见面习惯加好友,取代了曾经的互换名片,好友越来越多,很多只是隐性存在。上半生,忙于做加法,努力扩大交往交流,寻求发展;下半生,逐步做减法,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真如百岁老人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懂你的人,不必多说,天涯如咫尺;不懂的人,多说无益,咫尺犹天涯。
少生气抱怨。生气,是最大的毒药。记得父亲把《莫生气歌》压在桌子玻璃下,细细读来很是在理。生气百害无一利,气坏别人伤自己。有时逞一时之气,留一世之憾。人有七情六欲,发火是本能,控制是本事。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举止得体。中国人崇尚君子如玉,贵在温润。温,温和,不急不躁;润,圆润通达。以物寓意,也是修养追求。有时还做不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努力笑口常开,莫将不良情绪带给他人尤其是亲人。保持良好心态,必然有益身心,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岁月匆匆,已然半百。往事悠悠,总有许多感动;往后余生,亦是有所期待。无论平淡忙闲,四季冷暖,愿目光所致,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