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乐龄

物业“跨界”做养老能行吗?

  在中上园5号院,小区物业公司利用腾退房间建立养老助餐点。

  今年1月,北京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尝试开展物业服务企业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物业+养老”的模式到底什么样?物业公司“跨界”做养老,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探访1

  社区为老服务要到位

  物业“跨界”做养老,这种模式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事实上,在不少社区里,物业和社区老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洗空调过滤网、清洗地垫、检测家电、义剪义诊……在石景山区沁山水北社区,居民们每逢周末都会来到社区小广场选择物业的便民服务。

  “每年我们开展的服务活动不少于30次,都是免费的。”小区物业方——北京远洋服务沁山水项目经理安风雨介绍,参与活动的居民,大多数都在60岁以上。由此,物业将社区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纳入服务工作的重点。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合作,物业对园区42户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定期入户走访,及时处理这部分老人的需求。

  在通州区中上园5号院,物业和老人打交道也不少。由于小区只有3栋楼,居民数量不多,物业对一些高龄、独居老人,以及常在楼下散步、聊天的老人都有印象。“如果两三天没有见到,在楼道打扫、巡视时我们会随机敲门探访。”物业经理张素梅介绍。

  去年5月,小区物业还通过深度“挖潜”,腾出两间办公用房成立了养老助餐点,一天三顿饭现做,一下子解决了小区高龄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

  张素梅介绍,目前助餐点有十多位“包月”老人,天气好时喜欢下楼遛弯,到助餐点用餐,顺便和大伙儿聊聊天。如果天气不好,或者老人身体不舒服,工作人员还会送餐到家里。

  此外,物业还专门在空地上建起老年活动中心,摆放了桌椅、空调以及图书等。“没想到服务做着做着,离老人越来越近了。”张素梅说。

  为老人提供低偿服务

  探访2

  根据“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试点内容,北京将支持物业服务企业上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通知》特别提到,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重点应是以巡视探访、助洁、助行、助医、助急、家电维修、代买代购等与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为主。

  “我们物业的维修工上门给老人换水龙头,只要50元。如果老人自己从外面找人换,100元都不止。再比如换灯管,我们只收10元,如果找其他维修工可能连上门费都不够。”北京天泰瑞林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林林对记者说,物业做养老,可以让老人能够享受到低偿服务。

  刘林林曾经从事了十多年物业工作。如今,她在西城区白菜湾社区开了一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并推出了一份“物业+养老”的服务套餐。这份套餐不但包括清洗油烟机、清洗空调、清洗热水器等物业服务,还包括血压测量、巡视探访、代办跑腿等养老服务,深受社区老人欢迎。刘林林介绍,这是驿站为居家养老定制会员推出的服务,每人每月仅需260元。如果需求超出了服务套餐内的次数,老人也能以较低的价格享受服务。

  以小时工为例,在西城区,请一个小时工的费用大约是每小时55元到60元。而在白菜湾驿站,老人可以享受45元一小时的价格,低于市场价20%左右。

  “我们没有额外的人力成本,因为我们的小时工服务是由物业公司提供的。”刘林林说,物业服务企业做养老,不但让老人得到实惠,企业、员工都能受益。一方面企业节省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员工还增加了收入,调动了多劳多得的积极性。在白菜湾社区养老驿站,工作人员平均工资5000多元,最高的能达到8000多元。

  据介绍,白菜湾驿站是自己选址,房租也是由运营方自己负担。在“物业+养老”的服务模式下,驿站不但挣出了房租,而且还在去年实现了微利。

  发现

  物业做养老有优势

  为什么物业能“跨界”做养老?答案显而易见。物业服务企业主要面向小区居民提供物业服务,既有现成的服务场所、服务队伍,也有比较完备的服务网络,还有闲置的房屋设施,对小区居民基本情况比较了解,也相对比较熟悉,具有开展养老服务的深厚基础和先天优势。

  实践

  整合资源回报较高

  对于拥有大量闲置设施的物业服务企业来说,如果能够整合闲置资源,举办养老服务设施,不但可以让社区老人享受到实惠的居家养老服务,企业也能获得较高回报。

  探索

  公益盈亏试点融合

  对于物业尤其是老旧小区的物业服务企业而言,“物业+养老”面临着把公益性和市场化结合好、实现盈亏平衡等问题。由于缺乏从事养老服务的经验,不少物业服务企业选择步子迈得小一些,行稳致远。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