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乐龄

退而不休, 老年人“再就业”越来越火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再就业。《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全国有9000多万的60岁以上老年在业人口,老年人力资源储量正在逐年上升。

  去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表示:探索适合老年人的灵活就业模式,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专家表示,老年人口红利期已经到来。在日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也提出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的建议。

  两会关注鼓励

  “银发族”再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任贤良表示,老年人群是巨大的社会资源,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是应对养老金收不抵支风险、维持政策代际公平的有效选择,也是应对老龄化最现实的选择。

  全国人大代表毛宗福则表示,引导乡村振兴中发展适老化农业产业,设立乡村公益性岗位,可以帮助农村老年人再就业,从而增加农村老年人收入,提高老年人的基本保障。

  老有所为

  走出家门发光发热

  68岁的孟广明是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部院区耳鼻喉科的返聘医生。在耳鼻喉科,像他这样返聘坐诊的医生有5位,“从专业技术上说,我们可能临床经验更丰富一些,但在一些科技问题上,我们是不如年轻人,互相取长补短吧。”孟广明说,自己非常支持老年人再就业的建议,“只要是自己自愿的,身体条件允许,老年人就该走出家门,继续发光发热。 ”

  田玉文和王翠琴来自辽宁省葫芦岛市,因儿子毕业后被公司派到青岛公司,老两口在退休后不久也来到了青岛。由于赶上疫情、儿子一家在日本已经两年多的时间,今年70岁的田玉文和老伴王翠琴“临危受命”,接管了儿子的公司,帮其打理。“感觉找回了年轻时的激情,很开心。”王翠琴笑着说道。“有时确实挺累的,但更多时候也是乐在其中”。田玉文说,即使退休了,也要老有所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应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期待保障畅通

  “老有所为”渠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老年人多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寻找工作,也反映了社会在帮助老年人就业工作上还不够完善。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崔荣华建议,应制定《中老年人就业促进法》,建立中老年人才信息库,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法律保障、搭建社会平台。

  上海锦天城(青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婷表示,虽然市场需求大,但老年人再就业的法律法规尚处于原则性设计和讨论阶段,老年人再就业实际上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期待老年人再就业保障政策早日出台,一方面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也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

  追访

  支持老年人再就业,制度保障要跟上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贤良呼吁纠正“歧视老年人再就业”的错误认识。

  任贤良表示,今年提交了一份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再就业老年人的劳动保障,并畅通“老有所为”渠道,通过提供劳动补贴或减税,加强企业雇佣再就业老年人的主动性。

  记者:去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有人对此感到担忧,你怎么看?

  任贤良: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自2022年开始,我国每年新增老年人口将超1200万,自此将会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人口结构趋于失衡,“未富先老”及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难题。

  人口老龄化虽不可逆转,但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机遇——老年人群是巨大的社会资源,尤其是在老年人群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据我了解,我国现有离退休科技人员500多万,其中年龄70岁以下的约占70%,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占70%左右。

  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尚好,对幸福生活有很大期待,发挥作用的潜力较大,是老年人力资源的主体,仍然可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者: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些年陆续有观点提出启动老年人就业市场。你认为,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有何重要意义?

  任贤良:人口老龄化也是许多其他国家面临的挑战,促进老年人就业是绝大多数国家选择的应对方式。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芬兰等,通过制定种种措施对老年人就业予以保障。

  我认为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是应对养老金收不抵支风险、维持政策代际公平的有效选择,也是应对老龄化最现实的选择。

  记者:当前我们国家在促进老年人再就业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任贤良:首先,老年人再就业的法律法规一直没有出台,缺乏法律保障。我国在老年人再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处于原则性设计和讨论阶段。

  其次,目前仍存在歧视老年人再就业的错误认识,利益群体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一定的社会阻力。延迟退休政策的颁布施行对于政府、企业、劳动者均存在较大适应性考验,存在利益冲突风险。此外,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无法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有效支撑。

  最后一点,我发现老年人再就业情况两极分化严重。少数身体状况良好、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如医生、教师等职业有返聘现象,大部分老年人仍然集中在保洁、保安等低门槛行业。

  记者:如何为老年人再就业“做准备”?

  任贤良: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通过调节养老金等方式,制定弹性延迟退休方案。三是增加老年人再就业渠道,通过提供劳动补贴或减税,加强企业雇佣再就业老年人主动性。四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再就业老年人的劳动保障。五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欢迎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六是开展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培训,为老年人再就业赋能。

  (老年生活报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