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耀眼的学历,并不妨碍他有光彩的人生;没有高深的理论,却带出了一批批出色的徒弟。无锡市劳模、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高级焊接技师邱明辉,17岁开始“偷师”学艺,脚踏实地,从一个普通农民工成长为掌握了精湛技术的焊割大师,他的成功法宝就是“不消停”,不消停地折腾。
坎坷起步不断折腾
1996年,邱明辉因家境贫寒,初中尚未毕业,就进了家乡武汉一个小型焊接加工作坊拜师学艺。安排的是打杂的活,他却偷偷练起了焊接,一边偷师、一边抢着重活累活干,让师傅对他刮目相看。两年学徒后,作坊内的焊接工艺全学会了,他便想到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拳脚,又跟着朋友一起来到广州拆船厂工作。在这里,他学会了在有泥沙、积水的船底,在钢板体量庞大、浮吊起重量不够等障碍条件下切割厚板的技能。
新世纪之初,他结婚了,当上了父亲,可拆船厂的经营却不景气了。他不得不回到老家,为了进入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再次当起学徒。这一回他学的是气保焊。一个月后,他就掌握了这门技艺,很快重返广州,终于如愿被一家外资企业录用,可仅仅半年后,又不得不再次辞职——因为父亲病了。
接下来的几年,邱明辉相继去过几家企业,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掌握更多的焊接技术,做一个技术能手。
对更好永不满足
优秀的工匠从来不会满足于既有的成就,邱明辉就是这样的人。一次次跳槽“自找苦吃”,就是为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
2010年2月,邱明辉以电焊工的身份加入位于江阴的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东大区江苏分厂。此时的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焊接实操经验,熟练掌握了手工电弧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保焊和埋弧自动焊等十余项焊接技术。他不打算再走了,因为这里有一个异乎寻常的舞台和平台。进厂的当月,他就被安排参加了公司多项大工程的构件制作,这让他很是振奋。
两个月后,他被派往鄂尔多斯施工现场。当地昼夜温差大、风沙大、能见度低,工程现场材质特殊,焊接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邱明辉到达的当晚,连夜接手焊接管理,直接进入长白班、长夜班的工作状态。他意识到,眼前要解决的是合理规避高材质焊接容易出现的焊接缺陷。他提出“包围”焊接节点区域、不间断持续焊接的方法。方法一经推行,得到项目经理的嘉奖和监理的充分肯定,他也获得了1000元特殊奖励。事后他才知道,他在这个工程中解决的高材质焊接地下层焊接难题,在国内建筑钢结构行业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金色奖牌苦练铸就
2011年是邱明辉进入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的第二个年头,这一年有个激动人心的擂台——第十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接技能大赛。为了备赛,他把车间空地整理成训练场,每天练习十多个小时,与同行选手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场比赛,他一举拿下个人单项第5名、个人总分第29名的好成绩。
到了2014 年,邱明辉代表中国建筑总公司,参加“嘉克杯”国际焊工技能大赛,在12支国际代表队、27支国内大型企业代表队及6支大中专院校代表队合计29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第13名,在所有参赛中国选手中名列前茅,他也因此荣获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同年“邱明辉蓝领创新工作室”挂牌。
工作室成立后,邱明辉和他的团队围绕“智能制造”开展科技攻关, 对车间常用设施和工艺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自主研发了许多焊接设施。工作室先后获得了省部级工法9项、国家专利17项,为公司创效超过3000万元。2015年,由工作室研发的“便携式 Mini 型弧焊机器人”在江苏第一高楼苏州国金项目上,顺利完成了43层外框柱对接处的施焊。焊缝外观美观,合格率达到 100%,开创了国内机器人超高层焊接的先河。(江工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