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他既是志愿者,又是“记录者”

  “今天的地表温度是42℃。”日前中午,在经开区农联社区,志愿者张永明忙里偷闲给脚下的土地测了个温。据了解,作为市司法局下沉社区的志愿者,他同时还是市司法局公众号的维护负责人,自己也是一名通讯员,在做好支援服务之余还要维护好公众号、承担全系统新闻宣传工作。

  一小时检查371人

  3月29日下午,一个紧急通知打乱了原本的工作计划,张永明来到农联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据了解,志愿者“上岗”时间是早晨8时30分到晚上5时,但是加班是常有的事,有时遇到突发情况,会连轴转到晚上9时。正因如此,他的时间和上四年级的女儿总是错开:“早上出门的时候她还没醒,回来的时候她已经睡了。”张永明告诉记者,就在前两天,女儿还很是疑惑地问自己:“爸爸这些天都去哪了?”

  张永明告诉记者,他大部分时间是在社区返锡人员报备窗口工作,除了要问清楚返锡人员的个人信息,查看苏康码、行程码并填写各类材料外,他还要做大量的政策解释、情绪安抚等工作,没有灵锡App,就帮他们下载并安装好;没有网络,就用自己的手机打开热点。

  4月1日那天,窗口来了一名“黄码”人员,得知要居家隔离三天,这名黄码人员变得激动起来,唾沫星子通过窗口也溅得到处都是,张永明赶紧从自备的口罩里拿出来一个,交给那个人:“因为工作原因,对方不想隔离,但是目前的政策就是这样,并且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只能耐下心来劝他。”张永明说,他其实很能理解对方的心情,经过好一会的劝说,对方终于稳定了情绪,同意居家观察。这也是张永明第一次接触黄码人员,虽然已经做过核酸,但是回想起来难免后怕。

  农联社区是一个人流较大的社区,昨天上午,张永明和“临时同事”心血来潮想记录一下他们每天要检查多少人,最后统计下来,一小时的时间里共有371人扫码进入。不过要说最困难的并不是工作量,而是语言问题。张永明是安徽人,来到无锡已经十多年了,但是因为在机关单位工作,平时同事交流都是普通话,来到窗口后,面对操着无锡方言的老人,他顿时傻了眼:“太难懂了!”没办法,张永明只能一遍遍询问老人,连猜带蒙地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在领取采样完成卡的时候,他还会掏出手机查询采样信息,确保这些老人完成各项步骤。这十来天下来,张永明笑着说,自己听得懂的无锡话越来越多了,虽然依然不会说,但已经基本能听懂老人们说的话了。

  志愿服务之余做一名记录者

  作为一名通讯员,张永明平时是相机不离手,随时准备记录下发生的故事。3月30日晚上8点多,司法系统的志愿者们接到了驰援滨湖全员核酸检测的命令,他们第一时间赶到蠡湖街道美湖社区,这次他没来得及拿上相机,来到现场后,只能拿起手机拍下同事抗疫的画面:“我觉得这是他们最美的战疫画面。”他说,他要为每个人留下一些回忆。从30日晚上8点多到31日凌晨6点多,全员核酸结束后,他马不停蹄的撰写稿件,争取第一时间发出去,等他按下邮箱的发送键后,已经是31日的10点多,他冲洗了一下,换了件衣服,又奔赴农联社区继续开展社区防疫工作。

  作为市司法局公众号的维护负责人,张永明需要保证公众号发布质量,因此写稿审稿是他的工作常态。每当暂时没有人员来办业务时,都可以看到他对着手机写写画画,有时是检查要在公众号推送的稿件,有时是在写重头稿件。在他一线服务的时间里,市司法局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都要推送四五篇文章,每篇都要经过他的审核,这些都是他利用志愿服务之余的时间完成的。

  张永明说,他很庆幸他除了是一名志愿者,还是一名现场的记录员,可以记录下同事们的“战疫”画面,留下每个人的感人瞬间。(甄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