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日前表态,因疫情影响不能按时还房贷可以延期;与此同时,信用卡和网贷逾期状况,也可与金融机构、贷款平台反馈申请延期。
然而却有人把逾期者当摇钱树,打着“协商”的幌子,替他们与金融机构掰手腕“耍赖账”。这背后风险重重,本已陷入困难的逾期者,很可能因为偏信掉入“反催收”的坑,遭受更大麻烦。
伪装
大打“援助”牌
投广告“捞鱼”
活跃在各渠道的反催收组织主要以传播所谓“退费技巧”、帮助或协助“减少还款金额”、代办“停息挂账”、修复个人征信等为名号,进而吸引用户关注。
与几年前以“反催收”“反催”等明晃晃字眼出现在网络不同,如今的反催收组织大多已舍弃类似关键词,转而以“债务重组”“逾期协商管理”“债务优化”“逾期法律援助”等面目出现。他们之中有个人营业的,更多的则是自称为“律所”“公司”“援助中心”等机构。
除了身份上的伪装和改变,一些反催收组织还善于利用网络,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传授技巧,投放广告,主动寻找“生意”。
“最近遇到什么债务困扰吗?逾期多少、有多久了?”自称是某信用管理公司法务的人搭话问道。当记者询问从何得知本人账号时,其回复“在短视频平台看到的,我们在上面投放了广告。”
有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有所上升。有银行不良率一度超过6%,一年内增加两倍之多。与此对应,盯准信用卡或网贷逾期者的“反催收组织”究竟有多少,仍然是个谜。
操作
恐吓外加诱导
按逾期数收费
记者调查发现,提供反催收生意的机构或个人,往往利用逾期者不堪被催收、担心被起诉的心理,一边贩卖焦虑,一边兜售生意。
“你逾期六个月了,还没被起诉吗?”在听闻记者所述情况后,自称某律师团队债务规划的“闫老师”说。“信用卡逾期,超过三个月以上银行就可以起诉你了,信用卡诈骗罪你不知道?”他介绍,不同信用卡发卡银行和网贷平台的逾期处理办法不尽相同,“有的通过我们的协商能办延期还款,有的可做重新分期,要专业的人去协商”。
另一家信用管理公司的“法务”则介绍,信用卡逾期后,可以通过他们做“停息挂账”。一旦成功就能停止一切催收,停止产生利息,处理费用为定金800元,“成功再结尾款,对公账户走账”。该法务还补充说,不仅信用卡,一旦网贷逾期还不上,也可以由他们去与网贷平台“协商”。
记者采访多个个人和机构发现,处理一单“反催收”业务的时间大多在7到15个工作日。而收费均以逾期金额为基准,有的业务是单次计费上千,有的则明确表示是按逾期金额的5%来收费。至于他们与银行和网贷平台“协商”的具体方式,均不愿多透露,只表示“填好表格材料给我们就行,其他什么都不用你管。”
“反催收的套路,主要是拿着逾期者的相关材料,滥用金融监管政策的‘合理规则’,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多次投诉。”一名金融行业人士介绍说,也有反催收者故意挑衅、激怒催收人员,录音后恶意投诉,一些金融机构为降低投诉率可能就选择和解。
乱象
代办虚假证明
“技术”包教包会
与此同时,反催收组织在“协商”中,代办或使用虚假证明并不少见。有所谓债务规划人员直接向记者建议,如果实在还不上钱,可以“学别人开贫困证明”。
类似提交虚假证明的情况,引起了一些平台注意。一家个人及小微信贷平台负责人透露,有些反催收机构或个人会组织用户做虚假证明,“但从我们的情况看,用户拿着一些难以辨别、存有疑惑的贫困证明来谈延期还款,我们基本不谈。”
相比这样的乱象,更混乱的是,在多个群组中,有人兜售故意拖欠贷款的话术与操作方法,“反催收方法论”正被成套售卖。
“停息挂账教程(手把手教学)出售”“防催防起诉,收代理,收学徒”……记者观察的几天内,这样的广告不断在逾期交流群中发布。
个人“招学徒”之外,还有“微学院”招聘学员。“我们专门教这个技术的,有近两万学员,太多中介都在我们这学习了!”一家微学院导师介绍说,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各种网贷免息结清、免催收、协商延期分期、征信修复、停息挂账等,“全国统一价998元,包教包会。”
专家提醒,个人信用卡或贷款逾期,千万不能找反催收组织,因为有多种风险。首先,交了钱不一定能办成事,有被卷款诈骗的风险;其次,个人敏感信息有被泄露和转卖的风险;更严重的是,授权或配合反催收组织“办事”,伪造虚假材料,可能影响个人信用,严重者涉嫌犯罪。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