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读城

幽静芬芳说兰苑

|沙无垢 匡琳 文|

  启功先生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知道他是中央文史馆馆长、文物鉴定大家,又写得一笔极富个性的好字。后来听说,他的清皇室血统要从雍正算起,是乾隆嫡亲五弟、和亲王弘昼的后裔。所以在主观印象中,他该是一位“高大全”的有时板着面孔的极严肃的长者。谁知陪他在寄畅园和当时还在河埒口的市博物馆转了一圈后,觉得他就是位很随和、纯真,甚至是可爱的个子不高的老头;只是那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渊博知识,满肚子学问,令你由衷地折服,甚至五体投地。

  所以,在陪他游览江南兰苑时,心里就放松了许多。在去接待室“国香馆”喝茶时,他看到门口有一尊牛型青铜雕塑,我解释道:战国时,无锡一度是楚令尹、春申君黄歇的封地,而兰苑所在的充山,又名南犊山,是牛犊的犊,所以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仿楚国出土文物温酒器“牺尊”的造型,搞了这尊雕塑,借此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典故,寓意兰苑之美,醉倒游人。他听后点了点头,便牵着这铜牛鼻子上的铜环说道:“牵牛要牵牛鼻子。”并让他随行的亲属拍照留念。看着他和我很随便的样子,鼋头渚的同事们便推我向他商讨墨宝。我觉得很难开口,便捧着宣纸签名本半开玩笑地对他说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请夫子留下大名;或者“某某到此一游”之类。

  他笑了笑,凝神片刻,援笔写道:“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七日,奉访无锡兰苑。平生所见南国园林,宏伟瑰奇有过于此者,而幽静芬芳必以斯园为巨擘。流连欣赏,不能离去,我识数言,以坚后约。珠申启功,八十又二。”

  来时,他身边没带图章,就要他的亲属把签名本带回下榻的太湖饭店。盖好章后,又专程送了回来。

  这件事,让我恍惚间看到了真正的兰花,又叠影着百年无锡兰花的前世今生。

  名兰归宿处

  国人赏兰,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赞美“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君子风范;又道“夫兰当为王者香草”。屈原在《离骚》中更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和“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等句,来托物言志,以抒发其强烈的家国情怀。

  而无锡人赏兰,则在近代崭露头角。如1936年《锡报》曾载文称:“无锡艺兰专家,以前推杨大笙最为有名,现今是杨干卿和荣文卿,新人有蒋东孚、张揆伯、沈渊如、蒋瑾怀等。”且古代艺兰之士多文人,近代无锡艺兰之士多绅商,在商言兰,便沾上了兰花的君子气象。例如将自家所莳兰花,通过在园林中举办兰展,推己及人,芳泽市民。其声誉卓著者,有1919年4月下旬、1926年3月中旬、1933年3月下旬、1937年4月下旬在公花园“同庚厅”和1928年4月下旬在梅园“诵豳堂”分别举办的“兰花会”或“兰花比赛大会”等。

  以上艺兰名家中,能把此事作为终身追求的,首推沈渊如。他从1925年艺兰开始,自称“将企业经营所得,如薪金、官红利,以及房租收入,除必要之生活费用及税款,房屋修理费用外,悉数用于购买花木及附属设备”。新中国成立后,他在1956年将部分兰花献给国家,市建设局聘他为园林处园艺顾问,继续从事兰花培育。1962年12月1日和1964年1月,朱德委员长两次来锡,见沈渊如送去的兰花,非常高兴,称赞无锡种兰花成绩顶好,并赠送了包括“井冈兰”在内的22盆兰花、3部《兰谱》给无锡,并题写“养好兰花”四字作为鼓励。于是在1964年秋,园林部门将原设在公花园的兰花房迁至前西溪,并扩大其规模。1965年沈渊如又将家中的兰花全部献给国家,至1966年,无锡拥有春兰名种160多个,3000多盆,在国内首屈一指。可惜这些兰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难逃一劫,部分损毁,部分散落民间;劫后余生的100多盆并入锡惠公园。

  1979年,在全国花卉种质资源会议上,与会代表纷纷建议无锡恢复兰花种质基地。无锡园林部门闻风而动,着手将各公园的兰花及从民间回购的兰花名种,集中在百花园(吟苑前身)统一管理,后又迁至鼋头渚“广福寺”内专辟的兰花房;并从江浙沪一带引进多个春、蕙兰名种。至1988年,该兰花房已有春兰珍品百余个、蕙兰珍品数十个,几乎汇集了当时华东各地所栽培的传统及新选育的春、蕙兰品种。又陆续从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等地引进了建兰、墨兰、莲瓣兰等传统国兰著名品种。此时,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广福寺回归佛协,恢复宗教活动;兰花房搬迁新居迫在眉睫。一个旅游功能以赏兰为特色,生产功能以艺兰为主导,科研功能以兰花种质资源保护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江南兰苑”由此应运而生。兰苑的造园工程,从选址规划到设计施工,均由吴惠良先生一人主持。于1987年启动分两期实施,于1992年竣工落成;“中国兰花学会无锡兰花保护研究中心”同时揭牌。步入园内,美丽园景如同长轴画卷向游人徐徐展开。

  胜在环境美

  兰苑的园址,选择在鼋头渚风景区内之充山支脉“六十四亩山”的东北麓,占地约2.5公顷,邻近“樱花谷”和“无锡人杰苑馆”。此地植被丰茂,林木阴翳,既有漫射的阳光又能适度庇荫,更有山池溪涧滋润着林间空气。这种环境,不啻是唐·杜牧《兰溪》诗“兰溪春尽碧泱泱,映山兰花两发香”的生动写照,更与郭沫若《百花齐放·春兰》所咏“脉脉的清泉,浸出自幽谷的岩隙中,空气是十分清冷”之“空谷幽兰”的原生态相吻合;而且还能把周边的鹿顶山、充山借景入苑,融洽生情。

  兰苑的景致,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前区是以附墙亭廊、国香馆、绿芸轩作散点布置的庭园空间。其间大树挺立,竹影婆娑,入门涉景,以景生情。在附墙亭廊中镶嵌着精心收集的历代名家兰花字画碑刻;其右前,山石壁立,曲水环绕,渲染了“鼋渚兰馨”的幽雅意境。宜憩宜茶的国香馆内以“楚畹”石匾与门前的牺尊铜雕,取得一种文化上的内在联系。其后接水榭,有竹节小桥通向小小绿洲。水榭内悬挂李铁映撰书的楹联:“静观鱼读月;动听鸟聊天”,律动着活脱脱的生命境界。绿芸轩隔水池与国香馆互为对景。轩外是借景鹿顶山舒天阁的最佳角度;轩内以小桥流水和吸水石贴壁假山上的兰草和其他热带观叶植物组成无言的诗、立体的画,并透过大玻璃墙与轩外之景相互交融。

  中庭以“浮香众袭”曲廊组合的兰居和“琴操”轩榭,对其前的山水空间取抱合之势。对于此处的景观,我曾以《江南兰苑图跋》作描绘:过绿芸轩,“行数十武,幽谷独胜,峨峰双绝,水情隐约,曲涧流觞,翠蔓披拂,山花烂漫,茅亭俨然于林樾,奇石无言而有韵,天然与人工,七三而分焉”。在该空间中,更以山麓土阜、涧谷溪流、林木芝草和地形的起伏延伸,以及其上的绿植,达到景观之间的相互过渡、渗透。使人被兰苑中那丰富的绿色所吸引,绿得是那样的清雅、秀丽,那样的浓淡相间而富于层次感:水池畔的竹林是浅浅的绿,山坡上的树木是深深的绿,雪压青松是浓浓的绿,盆栽兰草是幽幽的绿,连国香馆里的袅袅茶烟也沁出了淡淡的绿意。这种种的绿,让人怡情舒心,感受到优雅适宜的环境之美。

  “艺圃”以装饰着博古花架的围墙与中庭分隔。这里是艺兰场所,又是兰花种质资源的保护基地,在温室和荫棚内,荟萃了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寒兰等传统中国兰以及各式洋兰和国产野生兰花资源等三大类别的数百个种,1000多个兰花品种。因是非游览区,从略。

  室雅幽兰香

  如果把江南兰苑比作图书馆,艺圃是书库,厅室是阅览室,盆盆兰花是册册图书,其中的名贵品种就是图书中的孤本或善本。站在中国传统审美的角度,长期积淀、发酵的兰文化造就了兰花独具的形态、色彩、花香、风韵之美,这就决定了赏兰活动只能在相对安静的室内空间进行,所以“阅兰室”也可视作为“品兰室”,是让你细细地品读、品赏的地方。其中的“兰居”,尤其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

  该兰居是幢江南民居风格的“五间半”建筑,黛瓦粉墙,简约大方。而这种带“半间”的做法,古人认为可以使建筑发生奇妙的变化,所谓:“曲折深奥、通达前后,全在斯半间中生出幻境也”。兰居则在这半间前,接出敞亭,作为整幢建筑的主出入口。兰居的室内,以中间三间为明间,用博古架与两侧暗间作分隔。即通过分隔空间,形成“以动观静”的室内动态变化及宜于赏兰的良好环境。其内装修、陈设亦可圈可点:一是进门的那一间半,内壁被大胆地处理成虎皮石墙,以天然石材的质朴,来突出兰花的清气;二是明间的木屏风,通体刻咏兰诗词,与壁间悬挂的名人字画一起,使赏兰之处充盈着书卷气;三是满堂一色的红木家具包括陈列名兰的几架案桌,烘托了这兰花“王者香”的高贵,却又净脱俗气,达到艺兰、赏兰的至高至美境界。

  出兰居,循窈窕有姿的“众香袭人”曲廊款款而行,左右翠嶂扑面,浮云闲闲,娇花欲语。廊端有“琴操轩”和花榭。琴操轩面积不大,窗明几净,根据不同花期,于此展出四季各种兰花种类,“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是其特色。该轩接出一段廊子与花榭相连,该榭与绿芸轩有相通之处,即在局部玻璃天棚下,同样以吸水石作贴壁假山,丘壑自成,下临清池,蕨草有意,苔藓滑翠,艺术地再现了兰花故乡的风采。

  凡此种种,令人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启功先生为什么会在这江南兰苑“流连欣赏,不能离去”,甚至要“以坚后约”,下次再来!

  (本版照片由鼋头渚管理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