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找个时间,到山里走走

  | 丁波 文 |

  人最好能有时间,与山常相处。

  古代诗人爱称山为“空山”。山上有苍翠的树木,摇曳的花草,有清脆的鸟鸣,灵动的小动物,有潺潺的清泉,脉脉的流云……山怎么是“空”呢?可是诗人就是这么称呼着它: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

  并不是山中空旷无物,而是诗人来到幽深的山林,山林里的一切,自然可以屏蔽俗世间的纷扰,让诗人内心廓然无一物,于是,山投射到他的内心,形成了人生审美的至高境界——空。

  是的,山就是这样的一处所在。它沉稳,静默,是时间深处走来的智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走近它的人。走进山里,选一处地方,静静地坐一坐,坐对一山青,就可以听懂山的语言,就可以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回音。

  于是,周末,总要到山里走走。

  江南的山并不高,但它也有一切山的特质。

  就是这样的小山吧,循一条小径走进去,走进山的腹地,眼睛里便只有葱茏的绿意了,尤其是下了两天雨之后。那绿呀,是闪闪发亮的绿,是山的眼眸。经不住她们盈盈的召唤,总要驻足啊。

  这一天,竟然发现山路旁的杨梅树上,缀满了青青的梅子,娃娃一般,闪着绿色的眼波,一半害羞,一半淘气,躲藏在密叶之间。总是这样啊,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邂逅。那翠绿的草叶上、树叶上滚动着细亮圆润的晶莹,明晃晃地耀眼,倒更衬得叶的绿,是鲜绿呀。甚至叶尖尖上也会坠着圆润的水珠,悬空而透明,欲落不落,最是动人。透过晶亮的水珠看山中的世界,山林有了一份清透。山林透过晶亮的水珠看我,会是怎样的一个俗人?不敢多想啊,只愿多采撷这样的清景,心里便涵住了这一份透明。

  深呼吸,在山林里,那饱满的新鲜的氧气便吸进了身体,置换出淤积在肺部的俗气。再来一口,再一口,直到把五脏六腑中所有因世俗生活压迫后产生的戾气释放殆尽,直到每一个细胞都透出绿色的呼吸。这时候,人就可以飞起来了,轻盈地觉得心有无限大,大到无极限,大到空。

  “喈喈”,天空中漏下一句鸟鸣,提醒了我。是啊,山中怎可缺少这样动人的乐音呢。有各种鸟,它们时而飞翔,时而立在枝头,时而就在我前面漫步、小憩,待我走近,又扑棱棱地飞走,在前面一点的地方等我。

  这天,看到的是一种很小的鸟,翅膀一打开,张开一件暗黄的袍子,嗖地一下就飞远。叫声清脆短促,同伴之间说着鸟语,在山林中自由穿梭。真好,那山林的歌者,没有谁能唱出那样随性自由的歌。想学舌,却为人类蹩脚的发音哑然失笑了。承认吧,人类自身的局限,在自然面前,最好保持足够的谦卑。

  就这样,到山里,又走了一遭。那是一个绝俗的世界。山用它的方式在说话,打开心灵,就能听懂它说的话。

  一直喜欢李白的这句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因为诗句中有座山,是因为人与山对看的深情厚谊。一座敬亭山,诗人在与它的对视中,获得了诗情。一句“相看两不厌”包蕴了太丰富的意味。

  倒不一定要敬亭山,只要是山,相看不厌,多美的画面。

  于是,坐对一青山,我看山,山看我。我知道山,山知道我。山知道山,我知道我。把心灵打开,映山的容颜在心上,和山对话,涤荡喧嚣俗世留在心上的印迹,只留苍翠,只留宁静,只留平和——只留下“空”。

  找个时间,去山里走走,找一处坐下来,面对一青山,把心灵放开,让那个绝俗的世界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