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市管理要从细处着手,见微知著,城市管理者要从关乎市民生活品质的小事着手,切实解决好设施便民、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营造更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让城市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即日起,本报推出“见微知著看锡城”系列报道,针对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深入调查与采访。抛砖引玉,寻经验做法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出谋划策,投砾引珠,汇各方之智为城市建设谋民生福祉。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是衡量文明尺度、管窥城市温度的一扇重要窗口。近日,高德地图发布《2022全国公共厕所图鉴》,依据近百个城市2021年公共厕所线上搜索和导航数据,综合考虑公共厕所数量和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基础上选出的“十大如厕友好城市”中,无锡“榜上有名”。无锡是如何在城市公厕改造、新建、管理上下功夫的?市民们对此满意吗?大家还有哪些诉求?本报记者多方面进行了采访。
探访
公厕用上落地玻璃
昨天上午,位于经贸路上的湖滨商业街广场上,几位居民正在散步锻炼。硕大的广场上仅有一栋白色建筑物,与周边郁郁葱葱的大树相映成景。其外形设计感独特,沿边屋檐如被弹奏的钢琴键盘,呈波浪状,“我原以为是美术馆,没想到是公厕。”住在附近的居民李洪每天都会围着它散步、打拳,他笑着表示,还没造好那会大家就都在猜测这是什么,有猜是展览馆,有的觉得是小音乐厅,还有猜植物展览室、城市客厅、咖啡店的,唯独没有人觉得它是公厕。
这个网红厕所曾被网红博主误以为是广场上的特色建筑,匆匆携摄影师来打卡,在拍摄了多张照片后,无意间转到另一侧,发现这里是厕所。这位博主将其当成趣事发表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没想到还引发了一波打卡热。
同样,位于古运河步道旁的长绛路公厕也常出现在朋友圈中。古朴的红墙富有年代感,落地的透明玻璃将林间美景一览无遗。“坐在此处的二楼,感觉处处是景。”小雨是一名插画师,偶然来这里一次,让她爱上了这个地方。她告诉记者,对于插画师来说,不同地方给予不同的灵感,感觉这里充满了故事。
功能
打造“城市驿站”
3年来,无锡陆续开启新“厕”略,在按需增加厕所供应的同时,加强“软硬件”改造,导入更多人性化设计和其他附加服务,一些“变脸”后的公厕甚至成了城市驿站。
走进玉祁文昌公园,一座木纹色铝板及文化石贴面的房子映入眼帘,这里有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第三卫生间,还有人脸识别自动取纸机,厕具都是知名品牌。公厕一角是休憩区,桌椅、茶几、电视、书籍、WIFI和热水机一应俱全。“白天大家要上班、上学,来的人不多,晚上附近居民公园里散步后会到这里看书、看电视,周末人也会多一点。”保洁阿姨说,这个连着厕所的驿站,深受周边居民喜欢。
在大丁路和隐秀路间的公厕,摆放在正门中庭的“迎客松”让人印象深刻。围着迎客松一圈均是座椅,里侧更辟了一块地方设置“阅读室”,摆放了各类书籍和桌椅。
坐落在惠山经济开发区法治公园内的公厕,绰号是“高智商”驿站。除了有厕间晕倒报警系统,它还是无锡首座由智能保洁机器人进行清洁打扫的公厕。只要有人如厕完2分钟后,智能机器人就会对整个厕间内地面进行全范围冲洗和烘干,保证“一客一保洁”,不留下一丝污渍。
难点
“方便”仍有盲区
据统计,无锡市区现有环卫公厕902座,农村厕所3500多座,今年计划新改建城市公厕100座,农村公厕近280座。但是,大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依然有问题待解。
“新改建厕所工作已经常态化了,每年都有计划。我们逐步把老旧厕所提档升级,有盲区的地方争取‘补一补’。”市环卫中心设施科副科长勇豪表示,补盲区是公厕建设一大难点。虽然建厕所要求的面积不大,但是需要走的流程跟新建一个建筑物一样,涉及多个部门,还有邻避效应问题,选址、划地挺难。尤其是寸土寸金的老城区,找空间新建公厕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公厕联盟”应运而生,目前无锡加入厕所开放联盟的单位已有1100家,今年还将新增厕所开放联盟单位600家。值得一提的是,在无锡提出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三年计划中,到2024年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类公厕总量需达2600座以上,这意味着每平方公里内有5座厕所。
勇豪表示,今后还将开发手机App直接导航去公厕的功能。在做好公厕新改建的同时,不断完善导厕系统,努力做到让市民“方便”之事更方便。
公厕24小时免费开放问题,也由来已久。管理者们对此已有考虑,“为了方便一些特定人群的需求,公厕应24小时免费开放或者不具备24小时的公厕,可在厕所边上建一个24小时的厕间。”无锡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晚报记者 璎珞)
评论
以政府“辛苦指数”换市民“幸福指数”
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出门上厕所方便吗,哪里马路有了坑,哪些地段上下班容易堵车……城市治理事无巨细。对于城市管理和服务者来说,如何拿出绣花功夫,做好精细化管理文章,是一大考验。
“晋景公如厕,陷而卒”的尴尬早已不再。无锡公厕建设,从“解困型”向“舒适型”和“智慧型”转变。无锡有“会报警的厕所”,及时发现晕倒的如厕者,其他城市有“会说话的信号灯”,提醒无意间闯红灯者。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让我们看到城市管理者的态度和水平。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升服务质量。管理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基础设施够不够现代化?公共服务有没有贴近市民需求?公共管理离不开硬件建设,也要加强软件配套,加大硬件设施规模的同时,更要管理细致、服务周到,让市民真正满意。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离不开技术支撑。聪明的城市管理者除了下足绣花功夫,还会捕捉新机遇、形成新优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城市更智慧,大到布局规划,小到一家一户,提高管理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不少城市已做出探索实践,比如,杭州从“数字治堵”入手,持续升级交通智慧管理;天津打造“民生直达”等场景,赋能城市智慧治理。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有人发现问题、有人提出问题、有人解决问题。鼓励市民参与城市建设,激发市民参与管理的内生动力,形成良性互动,管理才能细致、精准、高效、可控。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不断升级。只要不断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精准满足群众期待,以政府的“辛苦指数”换取市民的“幸福指数”,城市会越来越美好。(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