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窗前有一盆米兰,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4月22日,崇宁路实验小学的会议室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欢送会”。五(1)班学生唱着《我爱米兰》,向即将退休的体育老师送上了一本全班合力制作的手工书。“原本这场欢送会并没有赠送纪念册的环节,我建议孩子们可以加一些策划,他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决定做手工书后,他们也很快自己安排好分工,第二天就完成了制作。”班主任张洁介绍说。
在学生们的印象里,张老师平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想想我们能做什么”。自2000年踏上教师岗位,张洁已经当了二十二年班主任,“能做什么”不仅是她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句话,更是她在推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走进五(1)班的教室,板报上、白墙上随处可见英雄故事、名人名言等,无声引领着学生。除了“硬环境”的熏陶,张洁还充分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等时间,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面对感恩教育、文明教育等大主题时,张洁经常带着学生“大题小做”,从学生生活相关出发,引导他们去体验、感受。
2011届毕业生五年级时填词创作班歌,两首作品脱颖而出,难分伯仲,对此张洁建议他们把两首歌都练唱一下,再做决定。班歌确定后,张洁又带着学生把歌词进一步修改,使之更加朗朗上口。“后来的每次队活动上,唱完队歌,他们都会唱一遍班歌。从独立创作到集体创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满满的归属感。”张洁说。
在日常和学生的相处中,张洁经常会留意到一些“小细节”。一篇日记中,她发现有学生很羡慕家长可以随手给朋友圈留言点赞。于是她设计了一个点赞盒,告诉学生如有想要点赞的人和事都可以写纸条投进去,每周队活动课时由主持人读给全班听。她也经常用“想想我们能做什么”鼓励学生做班级的“小主人”。班级图书角启用一段时间后,李启平等四名学生在发现经常有不及时归还的情况后,主动请缨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他们一起商量制订了借阅规则,还对借还的手续进行了分工排班。去年秋季崇宁路小学发布了“榴园画展”征集令,班里的三名小画家联合报名参展。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里,从设计LOGO,到制作搭配环境装饰物,再到现场介绍作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画展的布置工作中。张洁表示,希望自己能和学生们一起变得更好,做一个给人温暖的人。 (徐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