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剧总是能吵上热搜,这一次,《亲爱的小孩》也不例外。透过屏幕,一部分人看到了现实,一部分人看到了焦虑……
虽然观众骂声不断,但这部剧却屡次斩获收视冠军,豆瓣开分便得到了8.1的高分,《亲爱的小孩》它到底凭什么这么狠?
聚焦女性视角的“过度真实”
《亲爱的小孩》改编自王小帅执导的电影《左右》,2008年上映的这部影片曾获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奖。改编成电视剧后,开篇便展现了“新手夫妻”方一诺与肖路在面对新生儿的到来,因“身份升级”而带来的一系列的生活困境。随着“育儿生活”的开启,双方父母的介入也让家庭矛盾再度升级,夫妻关系僵化达到临界点。《亲爱的小孩》的重点是呈现一个女性的生育之苦、带娃之苦,呈现一个女性成为妈妈的付出与牺牲。
剧集刚上线,就拿下了破1的收视“开门红”。随着剧情的不断推入,观众的讨论声也多了起来。屏幕前的人们和主角夫妻俩一样,陷入了“分水岭”,网友们正吵得不可开交。大多数女性观众给予剧集好评,认为它终于关注到女性的困境;也有声音认为《亲爱的小孩》是在贩卖焦虑,它浑身上下散发着致郁的基调,太丧太压抑了。
事实上,在女性向时代,呈现女性生育困境的影视剧并不少见,但《亲爱的小孩》是少数能够引发群体共鸣的。根源在于,此前不少创作者是主题先行、话题先行,缺乏细节支撑,看不到生活肌理;相形之下,《亲爱的小孩》要扎实细腻不少。它不是通过那种大段大段台词的输出传递理念,而是通过普遍而真切的生活细节,将女性在生育过程中所遭际的种种不平呈现出来,把一些男性不自知的自私给暴露出来,直戳男性痛处。
极端化情节处理的戏剧冲突
《亲爱的小孩》设置的核心议题,本身也具有争议。当方一诺和肖路分别已经准备开始走入新的生活,因为女儿得了白血病二人被迫重聚。为了拯救女儿,他们不得已选择再生一个孩子。这一话题放在电影《左右》拍摄的2008年,或许还有其存在的事实基础,但放在辅助生育技术已经日臻成熟的2022年,这一现象是否存在,确实需要打一个问号。
而个别情节上,强行制造戏剧冲突,将各种极端情况往方一诺身上堆,让方一诺整个生育过程只剩烦心,对育儿带来的快乐几乎没有呈现,这是有失客观的。
剧集也把一些育儿中颇为常见的打疫苗、小孩突然发烧等场景,营造出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打个疫苗,三个大人就像打仗;孩子发烧送去医院,还得赶上下大雨,又打不到车,并让方一诺的妈妈抱着孩子摔一跤……
极端化的情节处理,并不能揭示什么深刻现象,只是让观众觉得扑面而来的压抑,带来的是反效果——不仅让剧情有“编造”的痕迹、减损了细节营造真实感的良苦用心,也让观众看了心塞,情绪缺乏宣泄口。
观众需要怎样的婚姻剧?
《亲爱的小孩》或许并不尽善尽美,但可以算是成功的婚姻剧吗?
可以肯定的是,不像某些电视剧,“男性角色都渣,但不真实”,《亲爱的小孩》将剧中男性人物处在时代洪流之中,背负着养家重担、照顾家庭的责任,与妻子生育的艰难同时呈现了出来,能够让大多数男性观众也感觉到被尊重。
“这才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现实主义婚姻剧——大胆地反映女性在婚姻中面临的真实困境,同时也让男性角色被看见,从而吸引更多男观众来看剧。只有更多不同画像的观众愿意观看该类型的作品,女性对自我有觉知,同时男性能更加共情,女性的婚后境遇才能得到改善。”编剧三林表示。
而几日前,导演胡坤也在微博谈到,他哥们看完剧中的生育片段,禁不住哭了,并且表示要对老婆好一点——可见这部电视剧的质感,至少做到了与部分男性观众同频共振,这是值得人欣喜的。
不过,就目前而言,多数男性编剧都很少看婚恋类题材的电视剧。现实主义婚姻剧想要跃升到一个普遍的高质量水准,塑造更立体的人物角色,情节冲突与节奏更合理,同时获得更多男性观众的认可,还任重而道远。
(综合整理自澎湃新闻、京报网、燃财经 图片为剧方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