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中午,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次珠峰登顶,科考队员完成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的架设。当日凌晨3时,以德庆欧珠为组长的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携带科研仪器发起冲顶,第一项使命就是架设气象站。为此,他们在数月前反复练习,熟练操作流程。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说:“我国建设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对高海拔冰川和积雪变化的监测意义重大。”
4日,科考队员还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
在珠峰脚下海拔5200米的总指挥会议室帐篷里,中科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现场宣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观测采样成功!”现场,大家热烈鼓掌,握手庆祝。
据介绍,科考队后续还将进行多项科学考察研究。
姚檀栋说,此次极高海拔科考采用的仪器设备,特别是登顶队员需要背负的仪器设备,为了适应珠峰气候环境和登山便携要求做了特殊设计和改造。例如耐低温、耐低压、耐高寒等,已经对仪器设备做了大量改进,尽量做到重量轻和性能好。“回想几十年前的野外科考,我们学生用的是地质锤、罗盘、笔记本‘三大件’,地质锤用来敲打岩石观察风化等情况,罗盘用来辨别方向,笔记本用来画素描。当时,只有老师能有照相机和气压表。而在今年的珠峰科考中,无人机、无人船、探空气球和飞艇等,都已应用于考察研究。”
姚檀栋介绍说,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多次专项和综合科考,中科院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多个观测台站,包括西藏的珠峰站、纳木错站、藏东南站、阿里站等等,持续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青藏高原研究范围很广泛,包括地球物理、地质构造、生态、环境等等。我国科学家的研究,特别是近二三十年在国家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某些领域已经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方阵,例如,包括冰川变化等气候变化领域,以及生态领域等。随着研究的推进,相信我们会在国际上展示更多新发现和新进展,将在相关科研领域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