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先看点评再找工作、对“HR黑话”见招拆招

这届年轻人求职 多了不少“新操作”

  入职后发现待遇跟面试时说的不一样;发生劳动纠纷才注意到合同还没有签;甚至一进单位才了解到这是一家“空壳”公司……

  五一假期过后紧接着就是毕业季。新人求职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坑”,该如何避坑?请收好这份指南。

  面试对答有套路 “HR黑话”这样拆解

  “招聘简章上写的月薪区间是5k-8k,人事问我预期薪酬多少,我说8k,就再也没收到回复”,去年离职的亮亮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待业时间会长达8个月。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多次面试,“我关注了一些社交平台上的职场话题博主,刷到网友整理的HR黑话,感觉说到了我的心坎儿里”,亮亮直言,此后再参加招聘,“听到或看到一些关键词,就直接不考虑了。”

  “招聘情境下的‘职场黑话’就像一层精致包装,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一层包装吗?”智联招聘市场部负责人黄晶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所谓的“黑话”,更像是表面意思和内心真正想法的碰撞,包装后的岗位或许能够把人招进来,但并不能真正的留下求职者,“少一点精致包装,多一点实事求是,求职者不会有过高的期待,招聘方也能精准驾驭”,黄晶晶建议。在她看来,“招聘方含糊其辞,求职者大可以用具体的问题来反‘黑话’,把‘黑话’背后的潜台词一一确认。”

  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工作,长期为多家企业进行招聘的宋文倩介绍,和HR过招,从自我介绍开始就要下功夫。“不要浮于表面的基础信息,这些简历上都能看到,要把重点放在介绍自己的优势和与岗位的匹配度上”,宋文倩提醒,面试官的最后一个“开放题”——你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也是大有文章可做,不要轻易放过掌握主动权的机会。宋文倩建议,可以了解一下岗位空缺的原因,旁敲侧击了解上一个员工离职的原因;了解工作的实际内容,避免招聘简章和实际工作不匹配的情况等。

  这些“弦外之音”你听懂了没?

  HR:“月薪5k-8k”

  实际:“那就是5k”

  HR:“我们是弹性工作制”

  实际:“做好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工作的准备”

  HR:“在这里你能拥有很多的学习机会”

  实际:“事情又多又杂,一个人打多份工”

  HR:“我们需要你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实际:“加班出差少不了,收入全靠KPI”

  试用期表现合不合格 老板说了算数吗?

  去年4月中旬,小王通过双轮面试进入惠山区一家机械公司工作,从事数控编程岗位,入职当日与公司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1个月。没想到试用期快结束时,小王突然就被人事告知已被辞退,辞退理由是小王的工作效率低,未达到公司的预期值。小王并不认可,向当地法律援助中心求助。

  本案开庭时,双方围绕“公司以小王工作效率低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否合法”展开了激烈辩论。小王一方表示,公司在小王上岗前未对其进行培训,在录用时也没有告知录用条件和对试用期录用条件的考核,仅凭《试用期员工评议表》上总经理所写的“调机效率低,不予录用”的主观评价意见为考核结果,缺乏能证明小王试用期不合格的客观事实证据。最终,惠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公司方解除劳动合同违法,还需要支付劳动合同赔偿金、欠结工资、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据介绍,在类似纠纷中,用人单位需要证明两个方面的内容:证明录用条件,即已履行录用条件的告知义务,且考核标准未发生变更;证明考核过程及结果,即考核过程和结果是真实的,是与客观事实相一致的。如果用人单位仅以主观评价意见为考核结果,未能就考核情况提供客观事实证据予以作证申请人在试用期内存在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具体行为的,将构成违法解约。

  “慢就业”比例上升 毕业生“反向背调”雇主

  “第一份工作是我的起点,对未来的成长很重要,身边有很多‘先就业再择业’的声音,但我还是想谨慎一些”,去年毕业的大学生梦雨仍在寻找她的第一份工作。毕业后,她并没有像舍友一样,频繁地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匆匆入职,而是“反向背调”起了自己的意向企业。

  “充分了解一家公司之后,在和HR交流时,也能更加有的放矢,相信可以成为面试时的加分项”,梦雨并没有因为“慢就业”而感到焦虑,她表示,比起频繁跳槽,更希望自己在第一家单位可以有至少两年的稳定期,因此,需要多方考察,让这份工作“理想一点”。“一些平时常用的导航、点评App就能对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办公情况有所了解,在搜索引擎上直接输入公司或领导的名字,就可以判断公司在当地的影响力”,梦雨分享了她的经验——在常用的社交平台上搜索公司名字,可以看到员工的工作体验;在企查查等平台则可以获取公司的整体信息,包括公司是否有违规情况、是否有行政处罚等;还有一些专门的职场社交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找到在职员工的信息反馈,提前“打入内部”。

  像梦雨这样,“以时间换优质”寻觅良机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智联招聘调研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比去年下降6个百分点。而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的比例均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95后、00后逐渐成为毕业生队伍的主体,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信息的收集能力和敏感性远高于过去的毕业生,‘反向背调’充分反映出这一特点”,黄晶晶分析,这从长期的职业发展来看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最近‘反向背调’突然大火,说明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背景调查越来越多样化、细致和详尽了”,江南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市场负责人宋肖飞则指出,这样会让他们在求职中占据主动地位,不盲目签约,同时也会更珍惜自己千挑万选中意的目标企业,提高在企业的留存度。

  贴士

  招聘“陷阱”如何一眼看穿

  江苏蠡湖律师事务所周航介绍,很多就业纠纷其实在求职过程中就可避免,为此,他总结了一份求职中的“避坑指南”。

  岗位描述得光鲜亮丽,对能力要求却极低;打着“先到基层锻炼”的幌子;职位描述与面试内容极不一致;承诺中的高薪全靠绩效;合同中所填岗位和实际应聘岗位不符……如果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那么很遗憾,你很有可能遇到了虚假招聘信息。

  有的求职信息是由一些假中介发布的,经常表现为办公环境简陋,也没有正规的招聘流程,只会一个劲向求职者吹嘘“门路广”,甚至还会中途涨中介费,而求职者一旦缴费,后续很可能就没了回音,或者表示简历被拒,追讨费用同样困难。

  还有打着招聘名义的培训项目等着人掉坑,周航介绍,这种情况多发生在IT行业、技术类岗位,通过否定求职者的能力来推销培训课程,或者假冒名企指定合作院校来进行诈骗。

  此外,试用期陷阱也须当心。如一些企业借口要了解求职者,要求无薪试岗几周,试岗之后才能入职,之后或是非法延长试用期,或是在试用期即将期满时以各种借口辞退求职者,为的只是骗取廉价劳动力。因此遇到以下情况要多留个神:“如要求先试岗才能入职;试用期满后再签约;试用期内不给办理社会保险;试用期超出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试用期所做工作与实际应聘职位不符等。”

  (晚报记者 甄泽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