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疫情防控需求,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很多中小学校要求学生居家上课,企业、单位也要求员工居家办公。这期间,小孩居家体育课制造的动静难免会给邻居带来一些困扰。特殊时期,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怎么界定究竟是正常的生活声音还是侵权的扰民噪音?不少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
观察:邻居们怕吵,家长们也会注意
“可以居家办公,可以居家上网课,但是为什么要居家上体育课?楼上小朋友上课给我震懵了要。”
“居家的第15天,工作日,楼里当当剁馅儿……上网课的学生因为上体育课一通乱蹦……上班族能怎么地?”
记者注意到,居家上课、办公后,有些网友在网上吐槽,由于邻居居家产生的各种噪音,自己的生活、工作受到了打扰,其中居家体育课多有涉及。
孩子们的居家体育课到底是如何上的?不少家长晒出了孩子上课时的短视频:有的在做第九套广播体操;有的像是在打拳击,但打得歪歪斜斜;有的更像是最近大火的“刘畊宏女孩”的跳操。内容五花八门,当中不乏一些跳跃的动作,个别也有在客厅里跳绳的。
但记者注意到,视频中,绝大多数家长会给孩子铺上瑜伽垫,或者让小孩在地毯上进行。还有一些小孩会将鞋子脱掉,只穿着袜子在地上蹦蹦跳跳。可见,绝大多数家长是有采取措施避免扰民的意识的。
特殊时期邻里关系更需细心维系
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吴先生是一位媒体从业者,儿子今年8岁。疫情期间,学校改为居家网课后,每天仍有两节体育课要上。上午是班级体育课,大约30分钟;下午是全年级的体育课,大约40分钟。
由于家住一层还带个小院,所以对于吴先生来说,孩子上体育课完全不用担心扰民的问题,“不过老师每次上课前也会提醒,让大家准备好瑜伽垫或地垫。”
但根据吴先生对儿子上课的观察,有一些动作比如高抬腿、原地快速跑等确实动静大了点儿,“尤其是小孩,不会控制轻重,如果住在楼上,邻居可能是有点受不了。”
在吴先生看来,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小孩居家上网课,成年人也在居家办公,当大家伙儿都居家的时候,邻里关系就变得更“微妙”一些。“放平时,偶尔一次球掉地上动静大点也许没关系,但这个时候矛盾可能会放大,尤其是有小孩和没小孩的家庭之间。”
吴先生表示,他家小孩这个年纪比较贪玩、好动,户外活动受限,孩子也会难受,的确需要由学校安排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但是对于没有小孩或者有老人的家庭,肯定希望安静。“需求不同,就会产生矛盾,只能相互多理解、多体谅。但总体来说,有孩子的家庭还是应该多注意一些,家长多引导、多约束小孩的行为,尽量不要给邻居造成太大的困扰。”吴先生说。
如何界定生活的正常声响还是扰民的噪音?
生活中,由于个人体质、生活作息习惯等因素的差别,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有些人容忍度高,觉得大白天楼上楼下有点动静很正常,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行。但有些人容忍度较低,邻居产生些许动静可能都接受不了,认为是噪音扰民。
北京朝阳法院法官胡震霄告诉记者,法律上有噪声污染的概念,是否构成噪声污染并且达到相邻污染侵害的程度,如何定义“过分”,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其二干扰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对普通住宅声音分贝的要求,在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里有明确规定,白天不超过55分贝,夜间(22时至次日6时)不超过45分贝。”胡震霄说,是否超过分贝值,一般通过鉴定的方式便能证明。
但是,即便超过了规定的分贝值,也不一定就构成侵害,还要看噪音是否足以干扰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这一项的判断标准,不能基于某些特殊的个体,而是要根据大多数人的感受,以理性人的标准来评判是否超出了可以忍受的范围和程度。
在胡震霄看来,孩子居家上体育课,如果避开大家的休息时间,一节课40分钟左右的时长,产生一些非持续性的运动声音,原则上认为属于居家生活产生声响的合理范围,一般不会构成噪声污染。“除非是一些声响过大或频率过高的运动,如持续高频地进行拍球等,对楼下住户的影响超出了一般容忍限度,则可能构成噪声污染侵害,需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如赔偿、道歉等。其它生活声响是否为噪声污染也依同理判断。”胡震霄进一步解释说。
合理的生活声响邻里间负有容忍义务,有事多沟通
楼房居民大家居住生活在一起,对于日常生活产生的合理声响,邻里间都负有一定程度的容忍义务。
朝阳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副庭长陈锦洪说,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的个体,可能因自身身体、心理原因或者作息习惯与常人不同,对声音较常人更加敏感,容忍度更低。“容忍度是以一般人或普遍人的认知标准来判断的,因此当声响没有超过一般人的容忍限度时,这些有特殊需求的人,可以采取沟通的方式协商问题,但不能强制邻居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安排生活。”
陈锦洪表示,当发生上述情况时,邻里双方应本着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妥善处理邻里关系。如对声响较为敏感的一方,可以通过采取加装物理隔音设备等方式降低外来声音对自己的干扰。而作为邻居,得知对方情况特殊后,也要注意将声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