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视界

持有恶必除的决心,扬正义必胜的信心

《对决》直呈“扫黑”攻坚战

  一声声枪响,一连串的问号,组成了《对决》的谜团。

  这部以“扫黑除恶”为背景的刑侦剧,讲述了人民警察武剑与空降的刑侦专家文陆阳,面对盘踞在罗元县的黑恶势力和幕后保护伞,携手办案辟恶除患的故事。

  拆迁办的公职人员,满身是血,被装在麻袋里扔在公安局门口;和拆迁村代表谈判的副市长,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枪手打伤;轰动一时的“六六一枪击案”,背后有什么隐藏的真相;猖狂的陈氏兄弟身后的“土龙”究竟是谁……

  黑夜压抑,黎明会在何时到来?《对决》丝丝入扣地呈现了一场彰显正义的“对决”。

  高密度快节奏,展现黑白较量

  一个小小罗元县,有不肯搬迁的“搬运村”,有夜夜笙歌的“小瑞士”,还有嚣张的陈氏兄弟集团……这里地形封闭、风气不正,黑恶势力与保护伞裹挟交错,织就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治安管理问题积弊经年。针对当地扫黑除恶顽疾,从公安局里应外合的内鬼,远道而来的队长,到一心扫黑的青年干警,罗元县正经历一场从内到外的扫黑对决。

  播出过半,《对决》剧情快速推进,牵出多起骇人听闻的案件,“殴打拆迁办人员案”“搬运村枪击案”“‘一一二零’小瑞士案”“油桶爆炸案”“‘六六’枪击案”等,一幕幕犯罪画面与颇为真实的打斗场景,直观展现出黑恶势力触目惊心的违法行为。

  《对决》的叙事重心,围绕时间跨度长达十多年的“‘六六’枪击案”展开。

  十年前,涉黑组织头目刀疤,枪杀了不交保护费的刘震(老刘),老刘的妻子为抚养孩子,选择收下20万元出庭作伪证,导致刀疤仅判了三年。

  十年后,两伙涉黑组织在小瑞士娱乐会所火拼,前去查案的警察武剑救走了受伤的小混混兼儿时好友孙磊,在他体内发现的子弹却直指十年前的“‘六六’枪击案”——现场有人用当年的枪补了第二枪。

  谁在引君入瓮?谁是幕后黑手?在刺激、高频的黑白对决中,剧集埋下了一个个悬念。

  推进节奏快、信息密度大,该剧在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也带领观众感受扫黑除恶工作的难点与必要之处。

  有黑暗的地方更有光明,十载初心不负寻找真相,是人民警察对光明与正义的执着追求;“有患必究”的打虎宣言,是基层公安干警坚定的扫黑除恶决心,也是对人民安定生活的庄重承诺。

  对焦现实生活,彰显正义可贵

  在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中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3.7万人,黑恶犯罪得到根本遏制。

  这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雷霆之势、万钧之力扫向全国上下。期间出现的许多扫黑除恶案件,不仅彰显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也极具教育意义与现实价值,成为可供学习、反思的典型案例。

  以现实为肌理,加以艺术化呈现,故事曲折的“对决”故事,正是从2018年开始。该剧以罗元县扫黑为叙事切口,向观众呈现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困难度和复杂性,也让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的警察形象深入人心。这背后,不仅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切洞察与主动对焦,也有对人民警察形象的立体塑造。

  人物塑造方面,该剧没有陷入黑白的二元对立上,而是以丰富的侧写展现了一批特色人物形象。比如从小在“搬运村”长大的主人公武剑,他在一群号称“十三太保”的小混混群体中长大,凭着一腔热血成为了青年警察,常被迫陷入是顾及乡情、人情,还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矛盾之中,最后还是坚持遵循扫黑除恶的本心。

  剧集也塑造了许多其他亮点人物。如暗中追查真相的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支队长文陆阳,初来乍到的他机智圆滑、心思玲珑,小心周旋在黑恶势力之间,只为套取信任找到更多证据;嚣张的陈氏兄弟,大哥刀疤蛮横跋扈,懂得以“江湖道义”收买人心,弟弟木匠长袖善舞、精明狠辣;公安局局长刘建军,对罗元县多年的黑恶势力现状深恶痛绝,将根治搬运村的历史遗留问题视为己任。

  无论是正义的警察、无辜的群众,还是被腐化的保护伞、黑恶人物等,剧中的角色各有特色,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多变。而黑暗之下更显光明,在人物的对比之中,更彰显出不负初心、追求正义精神的难能可贵。 (广电时评,图片为剧方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