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本土锡剧与传统民乐相结合、现代舞蹈融入西洋打击乐中,音乐剧《歌剧魅影》吸收了经典民歌元素……昨天上午,2022无锡市各文艺院团好作品季季评第一季评选活动在东林书院拉开了帷幕。
选好作品
全民参与打分
让无锡的文艺创作更新更潮,让年轻的演员新秀崭露头角,举办市属文艺院团好作品“季季评”活动的初衷便是如此。开场曲《这就是江南》把无锡的江南风韵、水乡之美娓娓道来,随后阿卡贝拉《我爱你中国》、舞蹈《一意拈花》、锡剧秀《烟雨江南》、快板剧《婆婆妈妈》、情景表演唱《二泉映月》、打击乐舞蹈《牛斗虎》、宋词评弹《虞美人·听雨》、音乐剧《歌剧魅影》,还有锡剧+舞蹈《融合·遇见》……文艺院团的创新作品古典风与时尚感交相辉映,让人耳目一新,受到在场年轻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个季季评就像是一个创新融合的大舞台,也是让青年演员比学赶超的比武场,更是各类舞台艺术碰撞交融的大熔炉。”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每次“季季评”活动都会采取一个比较公开的方式进行,让更多喜爱音乐、舞蹈的市民前来观赏,在评选上,除了会邀请专业评委以外,也会让群众参与,一起评。
据了解,此次活动现场每位观众都是评委,在欣赏完所有节目之后,可以选出最喜爱的3个节目。最终将综合专家的打分和观众的投票,选出3个最佳作品奖。“这样的方式,真的非常好,让我们近距离感受无锡文艺的魅力。”67岁的张阿姨就住在东林书院附近,她天天都与闺蜜来东林书院散步,她告诉记者,“前几天就看到演员们在这里排练,我就知道了这个活动,今儿是特意过来的,从来没有当过评委,也想尝试下。”张阿姨还特别强调,自己年轻时候学过唱歌跳舞,不会乱投票的。李辉则是一个非常资深的锡剧迷,他告诉记者,就是为了看锡剧表演来的,没想到体验了一把不一样的戏曲味儿,从来都不知道锡剧与民乐一起演出如此美妙。
融合创新
让观众有亲近感
“之前确实没有尝试过院团之间的融合创新,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头一次,很新鲜的体验。”无锡市锡剧院负责人蔡瑜表示,此次锡剧一共是两个节目,《烟雨江南》和《融合·遇见》,像《烟雨江南》中都是锡剧“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民乐团音乐演奏相结合;《融合·遇见》则是歌舞和锡剧的跨界碰撞。“在音乐上增加了锡剧念白,体现一种古今融合、前世今生的意境,非常有味道。”一位现场戏迷说。
无锡市歌舞剧院负责人葛丹绮表示,传统院团需要创新,近几年针对创新、跨界、融合,也陆续尝试推出了几部作品,这次阿卡贝拉版的《我爱你中国》,只以人声清唱,呈现的和声效果却令人惊艳;情境表演唱《二泉映月》,有歌有舞还有表演……“创新不光光是形式,细节亦是如此,比如舞美、服装、耳环等,如果跟不上,等于没有创新,也够不上融合。”
“我很喜欢那个敲鼓和老虎,看得我热血沸腾。”“打击乐真的很少能有机会看到,尤其单独演奏。”“舞蹈和打击乐的融合,万万没想到。”……打击乐舞蹈《牛斗虎》这个节目现场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很多观众对于专业院团的认知或许还是专业强或是高大上,与他们缺乏了一些亲近感,所以创新融合的作品,最主要还是接地气,让市民能深入感受、沉浸观看。”无锡民族乐团负责人黄杨告诉记者,《牛斗虎》本身就是一个打击音乐,融入了舞蹈后,让市民更清楚知道乐曲背后的故事。
机制平台
激活作品人才培养
随着数字化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文艺院团需要更多复合型数字化演艺人才。葛丹绮表示,可尝试加快数字化演艺人才培养,比如在艺术院校开设能够和互联网线上表演相结合的实验班,培养既懂电影、懂戏,同时也懂互联网数字技术的人才。事实上,除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机制的创新也激活了作品创作、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无锡业内人士提议,借鉴旧戏班以师带徒方式的同时,与院校联动办学,学生们边学习边实践,为无锡各专业院团培养了一批新人。
葛丹绮强调,“第一季季季评,节目既有时尚感,也有传统性,适合年轻观众也适合年轻演员,院团需要这个平台。可以结合这个评选活动,通过年轻演员、参与观众来了解现在什么样的作品才是他们喜欢的、接受的,愿意花钱进剧院看的,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考虑、调整,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晚报记者 璎珞/文、摄)